
上海世博雖以低碳引以為傲,但低碳不能淪為噱頭。不能為了低碳而低碳,而是為了合理發展和優質生活而低碳。
5月24日,上海世博園內芬蘭館迎來“中國國電日”。外型酷似冰壺的芬蘭館屋頂布了大量的太陽能電池板,這正是中國國電集團的自有技術和設備建設再生能源示范項目。據悉,整個芬蘭館三分之一的照明都通過這些太陽能電池提供,顯示了現代科技和綠色環保的理念。
從14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于1997年底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始,低碳開始走近公眾視野。《京都議定書》規定了。2010年,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遭遇過布什2001年宣布美國退出的尷尬,也喜迎2007年歐盟各成員國領導人“2020年將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至少減少20%”的承諾。2009年底哥本哈根大會雖然擱淺,但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成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和“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政策應時而出,低碳的內涵也延展成為由低碳社會、低碳生產、低碳消費等各行各業以及生活時處的整體。當下“低碳世博”概念風生水起,讓低碳越發深入人心,但同時也將低碳這一時尚的概念攪得甚囂塵上,在其背后埋下隱憂,
低碳背后的隱憂
低碳技術和理念在世博中大規模的采用和宣揚,已成為繼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以來的又一個新高潮。《2012》和《龍卷風》等災難大片帶來火爆票房的同時,也讓人們感到因氣候變化對未來產生的隱憂。構建低碳城市確實勢在必行,在反常氣候現象頻現不止,大氣環境持續惡化,人類生存受到挑戰的當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成為改變現狀的最重要一環。
對中國來說,推廣低碳建筑或許更為必要,“中國不注重建筑節能。從而導致每年新增7億一8億平方米不節能的住宅和商業建筑,這些建筑在未來幾十年里將無節制地消耗大量能源。”世界銀行在《中國促進建筑節能的契機》報告中如是警告。
但同時,世博對低碳的宣傳,也仿佛給人一種錯覺:一時之間,無處不低碳。世博的低碳也會即刻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實際上,低碳雖是本屆世博主推亮點之一。但不能想當然地以為中國就隨之低碳了,我們要實現低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久前,網上熱炒石家莊某網友聲稱低碳斷食騎自行車去上海看世博的行動,卻讓三位好友駕車跟隨,全程DV拍攝。并引來一些媒體駕車追蹤采訪,實則為對低碳的誤讀和曲解,
我們看到,世博的低碳宣傳似乎籠罩上一種怪圈,不加以重視,或可對企業和社會群體產生非理性的誤導,世博的低碳宣傳過猶不及。
場館的低碳門道
事實上,如何踐行低碳生活理念,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縱觀世博各國場館。通過太陽能,可回收材料、利用自然資源的獨特建筑構造等是采用最多的低碳節能方式。例如。新加坡館通過外墻的開縫設計和圍繞一樓中心區域的冷水池,協同調節館內溫度,避免大量能耗,整座建筑也大量采用可回收利用建筑材料;被稱為“零碳館”的倫敦館,能夠自給自足利用太陽能發電,收集雨水使用、剩飯剩菜用來制作沼氣。墻體表面附著的特殊熒光涂料,能在白天儲存太陽能,夜間釋放熒光,減少照明能耗。
為將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更大限度利用的日本館,則在設計上采用了環境控制技術。場館頂端有三根突出“觸角”,表面采用透光性良好的ETFE薄膜材料,薄膜內部包裹非晶體太陽能電池,從而利用太陽能發電,同時場館還設計了“循環呼吸柱”,借助其可實現日本館中央部分室內的自然采光。下雨時。呼吸柱自動匯集雨水并將其向屋頂灑落,清潔屋頂的同時也降低室內溫度。循環呼吸柱還能將外部的風引入并加以冷卻送入館內,降低館內空調負荷。而由“發電瓷磚”組成的發電地板,則能把動能轉化為電能,只要每踩一下能發出0.1瓦特電能,點亮周圍50至100個發光二極管燈泡。
同時,企業館也踐行低碳,如萬科館由7個麥秸稈板搭建而成的“麥垛”展館共同組成,展館內部則常見如廢舊易拉罐組成的墻體、廢舊電腦主板搭建的墻體等。
一時間,我們似乎感覺到低碳的腳步越來越近,但其實,低碳所需的核心技術我國還很欠缺,未來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之中,遭遇低碳技術瓶頸或難避免。
技術掣肘
幾大行業版塊的企業力圖搭乘世博的低碳快車,搶占市場先機。
近年太陽能的發展和利用逐漸融入到很多行業中,當下太陽能行業也在為世博提供綠色、清潔的低碳能源。如整個世博中心樓頂上大面積使用了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總裝機容量達1兆瓦。根據相關測算。世博中心總能耗低于國家節能標準規定值的80%,建筑節能率為62.8%。
在一向高耗能的建筑行業里,低耗環保的建筑材料備受推崇。據了解,寶鋼利用鋼渣制成混凝土地磚,良好地實現了鋼渣的再利用。這種新型混凝土被應用于此次世博園區的道路鋪設,節約資源的同時減少碳排放。
然而,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杜丹德。世博期間各種碳排放中80%以上來自參觀者從居住地到世博會地點出行帶來的碳排放”的言論卻無疑給低碳世博施加了壓力。對此,上海世博局國內參展顧問黃耀誠稱。已兌現世博會園區交通零排放的承諾。據了解,世博會期間,投運超過1000輛新能源汽車,其中,園區內大概有500輛大巴運送客人,這些車輛都采用節能、低碳,綠色的燃料電池。
對于這些低碳技術的普及應用,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黃仁偉研究員指出,在世博會中,如果上海有200的地區能夠運用上各場館的相關低碳技術,低碳城市就會應運而生。
然而,對于世博低碳效應的過于樂觀,或將對企業產生“誤導”作用。雖然當下房產市場上“低碳”科技項目所占市場份額仍然較少,但一些開發商已經開始利用低碳來進行差異化市場競爭。一方面,群眾在企業的片面宣傳和引導下,可能會誤以為低碳住房時代已經來臨·另一方面,也不乏一些渾水摸魚的“偽低碳”。一時間,市場上不管有沒有低碳能力,有沒有低碳后續發展能力的開發商,都在樂此不疲地鼓吹低碳,片面認為用了一些保溫環保材料,多一些綠化就是低碳住房。對此,已有業界人士建議有關行業管理部門或應嚴格排查,以防泛起虛假低碳的泡沫。
低碳技術的研發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近日發布的((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邁向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未來》顯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經濟的目標,需要60余種骨干技術,而這其中有42種技術都是中國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術。這一數據說明,目前中國約有70%的減排核心技術需要進口,實現低碳的成本相當高。
據統計,從2010年到2050年中國在能源部門(電力為主),鋼鐵、水泥、交通、建筑以及通用技術方面所涉及的40多項技術上,需要累計增量投資14,2萬億美元。據此,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測算,到2050年中國減排的投資成本會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中國購買這些核心技術的資金壓力不容小覷,因此。專家分析中國應該走上低碳節能減排技術自主化道路,不過這顯然需要一個技術研發過程,引進國外成熟技術進行再創新改良也不失為一條出路。場館“來了又去”
“投資很高、歷時很長興建的世博場館僅運行半年就拆除著實浪費資源”
。
“建了又拆,如此聲勢浩大地辦世博,低碳嗎?”這些都是群眾提出的普遍質疑。
在場館建造過程中,曾有一些場館出現過籌資難的困境。如法國館,由于法國企業在經濟危機背景下出資謹慎,最終約定由企業承擔的投資,只能由政府追加1000萬歐元幫忙解圍;而美國由于自上世紀90年代就通過法律規定政府不可花公款用于世博會,中途曾一度缺席兩次世博。當然,也不乏造價不菲的展館。如沙特館總投資額10億元人民幣,“紫蠶島”日本館總投資額9億余元人民幣。
盡管世博場館展完即拆被稱作一項慣例,但近期一項關于是否支持世博場館拆除的調查顯示,有31%的網友認為應該根據其建筑價值決定拆除或保留;緊隨其后有29%的網友認為如果拆了造經適房、廉租房才會予以支持;27%的網友十分反對拆除。認為很多外國場館有中國出資建設,拆了太可惜。只有14%的網友認為上海寸土寸金,留太多擺設無用,
世博會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動力,而如何讓展館在世博之后設更好利用,帶動城市發展顯然成為了新的課題。業內人士表示,即使建筑材料環保,建了又拆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和消耗,人力成本也不小,有違低碳環保理念,同時場館建筑中凝聚著各國展館設計師的心血和智慧,也承載著不菲的資金投入。
低碳勿忘人性化
世博帶給游客精彩震撼的技術著實不少,但是在強調低碳的同時,也應注意“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措施的投入。例如,大多展館的進館排隊等候時間較長。通常要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隊才能入館,時間長的甚至需要四個小時,并且缺乏等候區座位的設置,使得游客在園區內的行程除了走路便是站立。這其實是很容易解決的情況,如銀行排隊也不必須要讓顧客在門前或堂內站立,發號的方式就可大為減少站立排隊的現象,還能給游客更多自由的游覽時間和空間。
低碳的理念,不僅僅體現在世博場館所展示的高科技魅力中,如何將之進行大規模的普及應用依然任重道遠。不少參觀者常常發出這一的感慨,“出了世博園區大門,就猛一下子回到了現實社會,”無論是低碳,環保,人性化概念似乎全部被清零,面前又是一個光禿的高碳生活。世博給人們建立的是一個“低碳桃花源”,而低碳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保護環境和生態,為了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低碳還需整個國家、社會,群眾和各行各業企業一步一步扎實地去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