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其對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由于各種原因產生的收入差距有合理的與不合理之分,不合理收入差距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平衡和社會的穩定。解決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是關系到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問題,必須作為全局的大事來抓。我們應該充分了解各種產生不合理收入差距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縮小中國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的對策。
關鍵詞:收入差距;原因;對策;中國居民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008-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收入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長。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差距拉大、貧富逐步分化的趨勢,收入分配不公平已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從改革開放前的絕對平均主義到改革開放之初的注重效率,適當拉開差距,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到現在部分社會成員差距過大這樣一個過程的轉變,使我們認識到,絕對平均不利于提高效率,而收入差距過大,將影響社會公平,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當今社會上出現收入差距過大,可能影響社會安定的時候,就必須采取措施予以解決。那么,怎樣才能夠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呢?許多學者、專家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談一點自己的認識。
一、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近幾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成員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懸殊,收入分配秩序混亂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分配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既要重視并努力解決,又要進行科學分析。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市場上的欺詐和投機行為。由于中國建立市場經濟的時間較短,存在法制不健全和管理不完善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誘惑下,以鉆法律空子和管理空子為手段獲取收入,如偷稅漏稅,制假販假,缺斤少兩,坑蒙拐騙等。它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而且是明顯的不合理的差距。
2.行業壟斷。壟斷企業憑借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控制產品價格,攫取高額壟斷利潤,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造成與競爭性企業之間收入差距拉大。中國的保險、電力、電訊、交通業等行業的職工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收入水平高出30%,與此相對應,非壟斷企業的職工平均工資占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比重逐年下降。這種國有壟斷單位與非壟斷型生產單位之間職工工資收入的差距是不合理的。
3.收入分配明顯向城鎮傾斜。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與此相適應,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過程中,通過工業產品定價、農產品統購派購等政策,形成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提取了大量農業剩余價值;在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中,又確立了以城市征收制度為一元、農村征收制度為另一元的城鄉隔絕的“二元”稅制結構,農民的稅負偏重。這兩方面直接造成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1]。此外,中國教育投入主要投放在了城市和富裕的農村。廣大的農村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所得到的教育經費是少之又少。當城市已在普及微機教育,實施網絡教學的今天,有的貧苦山區的小學甚至買不起必需的課桌、粉筆教育狀況的差距可見一斑。同時,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將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嚴格區分為兩個難以逾越的板塊。對于農村人來講進入城鎮公有制經濟體系非常之難,這樣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城鎮人口對公有制經濟體系內各種位置的機會壟斷并進而影響到整個資源分配結果。
4.有的政府官員以權謀私和尋租行為。政府官員以權謀私,貪污腐敗,一方面,金錢都流入腐敗官員們的私囊,另一方面,廣大農民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持續地做出超負荷的付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也承擔著本不應該由他們承擔的體制改革的代價,這些不僅拉大了其與普通社會成員的差距,也極大地損害了政府的形象,使人們喪失對政府的信任,對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此外,腐敗可以讓少數人或少數廠商以比市場低的成本獲得稀缺資源,并利用這種稀缺資源謀取暴利,拉大了這部分人同其他大部分通過合法經營,誠實勞動創造財富獲取收入的人的差距。這就削弱了人們通過合法經營,誠實勞動創造財富和收入的積極性,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表現出極大的不公平。
5.非均衡的地區發展戰略。非均衡發展戰略及其政策實施導致地區收入差距拉大。改革開放以來,根據“讓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并由此帶動全國發展”的大思路,中國制定并實施東部地區優先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二十多年來,得益于國家的優惠政策和財政、稅收、稀缺資源的優先供給以及自身的地理區位優勢,這些經濟特區和沿海開發區、開放城市的建設成就斐然,經濟飛速增長,同時帶動了整個東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拉開了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距離,導致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
二、縮小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些對策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對人們心理承受能力的沖擊所產生的心理不平衡,主要來自于不合理收入差距的一面,它扭曲了人們的心理,從而產生的消極、不滿甚至怨恨情緒不利于社會的安定,也有失分配的公平。對此,我們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以矯正和打擊,以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如何縮小收入差距?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的關系,平衡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的作用,尤其是明確政府應盡的責任,采取有效措施縮小收入差距,使其把握一個合理的限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對于收入分配問題的解決,需要出臺一整套治理措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加強監督,健全市場體系。對于壟斷行業要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對有些產品和勞務的生產要在一定范圍內取消國家特許的壟斷,允許國內外資金進入競爭,創造條件,讓民營經濟進入壟斷行業,以形成競爭的市場。消除高額壟斷利潤,同時對壟斷產品價格進行控制,逐步完善市場體系,加強市場管理和監督。加強對工資收入的監控,合理確定這些行業的工資水平。實行國家公務員的個人財產申報制度,堅決打擊不法收入,加強廉政建設。可以通過強有力的法律制裁來威懾腐敗現象的發生,增大其通過腐敗,權錢交易等尋租行為帶來不合理收入的成本。通過加強社會監督,讓民眾更廣泛地加入到監管體制中來。出臺更便捷的舉報機制。這樣,不但可以減少腐敗的機會,而且還可以緩解人們心態的不平衡,為經濟發展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此外,對走私販私、制毒販毒、制造假冒偽劣的不法行為,要堅決打擊;對部分個體、私營企業隨意壓低工人工資。過度剝削工人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懲處,以此減少那些不正常的非法暴富機會所引起的收入差距擴大。
2.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經濟,制定了“多予少取”的政策,隨著全面減征農業稅及附加、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的到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為此,一要做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抓住重點,確立目標,因地制宜,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二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人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三要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四要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促使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讓盡可能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城鎮,通過城鎮化來增加農民收入;五要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 [2]。結合農村新一輪改革的發展,積極研究并建立糧食價格風險基金、糧食生產保險體系等,提高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此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加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繼續減輕農民負擔,繼續實行對農民的種糧補貼,使得中國農業有長足的發展;并鼓勵農村勞動力輸出,妥善解決其留守子女的生活問題以及在城鎮打工的農民工子女的讀書問題。
3.進一步調整稅收政策。國家可以進一步通過個人所得稅的累進稅率調節各社會階層的收入,縮小社會收入差距,緩解社會矛盾。如進一步完善個人收入所得稅制度,在適當的時候開征遺產稅、贈予稅等稅種,適當擴大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并加強稅收征管,堅決打擊偷稅漏稅、騙稅,加大收入調節力度,形成收入再分配機制。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對低收入者的資助。首先,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低收入者提供“低保”。現階段受收入差距影響最大的群體,是廣大低收入者,其生活、教育、醫療等得不到基本保證。對于這些人,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很難改善現狀,政府必須向他們提供最低保障,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最低教育保障、最低醫療保障等。同時,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和物價情況,適時調整最低生活保障線和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對低收入者的補貼。如增加對失業下崗人員的生活補貼、擴大低保和醫保的覆蓋面、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減免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學雜費等。此外,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有計劃的將農村居民納入養老、醫療保險體系,逐步使農民享受社會保險的“國民待遇”。其次,積極運用財政政策,適度進行轉移支付。認真落實參保政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對欠發達地區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援助,確保養老金、基本生活保障金、低保金、失業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在運用財稅手段時,不僅要重視收入上的再分配。還要注重教育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投資,把對弱勢群體的救濟和補貼的發放與各種技能培訓結合起來[3]。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餐飲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其他彈性就業、非正規就業,拓寬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渠道。
5.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捐贈制度。讓社會公眾在自愿基礎上,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把可支配收入的部分或大部分捐贈出去,其實質是通過高收入階層的自愿捐贈,利用社會機制來援助低收入階層和不幸者,讓有錢人廣泛地、自覺地參與到貧富同舟共濟、促進社會和諧的工作中來。
參考文獻:
[1]王振中.市場經濟的分配理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45-60.
[2]程法光.關于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問題的幾點思考[J].理論前沿,2001,(15):15-30.
[3]宋紅梅.如何看待中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J].經濟師,2002,(2):10-20.[責任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