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銀燕瘦瘦小小的,但一說話、一走路,就讓人覺得她單薄的身軀里似乎有無窮的力量——或許,正是因為這股力量,使她令“懸灸”這一瀕臨失傳的中醫養生技法得以再生;也正是因為這股力量,使她將一個小小的保健服務社開拓成一家集連鎖經營,培訓,科研為一體的養生機構,為中醫養生贏得新的市場。
不期而遇
灸是傳統中醫技法,人們通常將針灸連在一起說,但針和灸其實是兩種技法。針,是針刺法,金針直入皮膚肌理,通達穴位-可灸,少不了火,“懸灸”,顧名思義是懸在半空中的灸,難道在半空中點火?
“不完全是這樣。”曹銀燕取來一根10厘米長的艾條,點燃,一線輕煙徐徐而升,“懸灸的奧秘就在這根艾條中,原來,以艾人灸由來已久,《本草綱目》記載:“艾葉味苦,性陽,無毒。主灸百病。”艾葉堪稱保健“多面手”,通常用艾葉制成艾絨作為施灸原料,施灸時用艾絨燒灼或熏烤體表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產生溫熱或輕度灼痛的刺激,得以實現調和氣血、祛寒祛濕、緩解疼痛等保健效用。但是,這一技法的缺點在于容易灼傷皮膚,造成破損和疼痛。懸灸卻不一樣。將艾葉制成艾條后,施灸者手持艾條,在遠離皮膚上方2-3寸的高度懸空而灸,通過熱力導入穴位,打通經脈,實現艾灸的保健效果。
說起來簡單,但對曹銀燕來說,接觸懸灸無疑是人生中的一次巨大轉變。曹銀燕學的是西醫,但多年的工作經驗讓她覺得,西醫的任何檢查和治療都會對人體產生或多或少的傷害。很多疾病即使能治愈,在治療的過程中也會令部分組織受到很大傷害。相反,中醫很注重調理,注重潛移默化中實現疾病的治愈,雖然時間長、效果慢,但其根本在于調動人體自身的各項技能來實現新的平衡,是標本兼治的方法。于是,曹銀燕越來越欣賞中醫的養生之道,在工作之余也自學了很多中醫知識。
1995年,在各方面因素影響下,心懷壯志的曹銀燕選擇了辭職,走上創業之路。此后,她嘗試過多個與醫學有關的項目,但始終沒有找到最心儀的那個。轉機在1999年出現。一個偶然的機會,聽說有位老中醫懂得一種幾乎失傳的中醫技法,持艾而灸,好奇的曹銀燕立刻去拜訪老中醫,了解此法的奧秘。當感受到此灸法發出的熱量通過體內的經脈緩緩流動、自己仿佛身處一條溫暖的溪流而周身舒坦時,對中醫已頗有心得的曹銀燕對自己說:就是它了,并給此灸法命名為“懸灸”。
只是,老中醫能告訴她的只有懸灸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如何讓這門技術建立標準化、流程化為不同需要的人服務,還需要進一步實踐探索和創新。現有的資料少得可憐,但曹銀燕認定此灸法是不可多得的中醫保健絕技,為了讓這門技術“起死回生”,她辦起了以懸灸為特色的“銀燕保健社”,從此與懸灸為伴。
十年一灸
如今的曹銀燕,頭銜早已從保健社社長變為有限公司董事長,經營場所也從簡陋的二室一廳發展為處于市中心地區的規模會所。最重要的是,她為了將懸灸保健技術得以推廣,并以此為核心創立完全無創的中醫養生行業,可謂盡心盡力,一步一個腳印。在上海針灸學會的幫助下,通過技術論證、市場調研、技術開發等艱辛的工作步驟,曹銀燕將“懸灸”實踐、整理、歸納、制定嚴格的操作標準和流程,開發成一項富有科技含量的技能,并與當初的創業團隊一起寫成《懸灸保健技術》一書。這本書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上海市職業培訓指導中心認定的上崗培訓教材,懸灸技能資質證書也根據這一教材而定。到目前為止,曹銀燕通過培訓帶教,已經為社會培養了近千名懸灸保健師。
可以說,懸灸這一古老的技法終于從“命懸一線”的境遇被曹銀燕拉了回來,其中包含多少心血,沒有親歷此景的人,恐怕難以想象。
“一開始不清楚在不同的穴位懸灸有什么作用,并能產生怎樣的灸感?只能把自己做實驗品。”曹銀燕說,穴位、經脈和人體的各種感覺息息相關,只有認對穴位、辨清經脈,才能知道針對不同的不適癥狀,應當從哪些穴位入手懸灸。這其中,雖然與傳統針刺、艾灸有相同之處,但懸灸隔空施行,對施灸者的要求更高。所以,對那些重要穴位的懸灸探索,她幾乎都是用自己的身體來做實驗的。
她發現,除了穴位選擇、懸灸手法需要精打細磨,力度準確是決定調理效果的重要環節,同時,懸灸師必須要掌握心理學、營養學、保健學基本理論與客人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所以,曹銀燕提出了“一對一”的人文服務流程,使客人在享受懸灸的過程中,能夠全身心地得到放松,獲得最好的調理效果。在她看來,從簡單的端茶問候,到懸灸過程中的心理疏導,以及操作流程中的細膩手法,無不體現了醫學與現代服務業之間的密切關系。這些思索和實踐都在《懸灸保健技術》教材中有所體現,但隨著不斷地實踐,曹銀燕覺得教材內的內容已不能全面指導目前的實踐,所以她準備再編寫一本《懸灸百例案例分析》,將更多的實踐經驗貢獻給大家。
如今的曹銀燕堪稱懸灸領域的專家,但與十年前作為初學者站在懸灸技法門外相同的是,她始終對懸灸這門古老技法抱有一份景仰之心,始終堅持穿著白大褂在第一線為客人進行懸灸調理。“我要用自己的親身行動告訴員工,中醫養生來不得一點含糊,中醫技法也要通過實踐來日臻完善。”曹銀燕解釋。
眼下,中醫技法已經成為很多休閑會所、美容企業、減肥機構的推崇亮點,搭上“中醫”兩字,相關服務項目似乎就與純天然、無副作用、久經考驗等褒義詞聯系在一起。可事實上,部分機構里的美容師、調理師技法很粗糙,只懂得中醫養生的一點毛皮,有的甚至連認穴都不準,白白玷污了中醫的名號。因此,曹銀燕給自己、也給員工定下要求,就是必須認真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一絲不茍地練習技法、鉆研技法,一定要運用辯證論治方法對每個客人進行個性化的制定調理方案。此外,在實際操作時,曹銀燕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上崗資質,還要修煉心境,努力培養自己的愛心,確保每一名施灸者手上的那根艾條都能帶著愛心真正傳遞出懸灸的調理作用。
滴水成海
曹銀燕推廣懸灸的方式和別的企業不太一樣。比如,她很少打廣告,大部分顧客都是“回頭客”或通過口碑相傳帶來的新顧客,再比如,“銀燕懸灸”的品牌在行業里名頭不小,但她不接受快速加盟的發展方式。她坦言,公司對部分美容機構、養生會所進行了“懸灸”的技術輸出,但不快速發展加盟店,因為擔心加盟者技術不過關又亂打廣告,不僅壞了中醫養生的名頭,還影響了精心培育的品牌。但是,正像懸灸在不知不覺中,改善了被施灸者的身體狀態一樣,曹銀燕和她公司的名聲也在不知不覺中,傳了開來。“銀燕懸灸”品牌在市場上悄悄樹立起來了,現在,養生行業內只要提起懸灸,大家馬上就會想到“銀燕”。
在銀燕保健服務社剛成立時,有一位移民澳洲多年的李女士經朋友推薦而來。李女士因為多年在空調室里工作,體內寒邪深重,腰、頸、肩酸痛難忍,有時身體都動彈不得。在求治很多醫家之后,來到“銀燕”,抱著試試看心態請曹銀燕給她做懸灸。在給李女士行灸的時候,曹銀燕發現她體內的寒濕非常嚴重。按照古書上的原理,艾條燃起,運行在病人身體的不同穴位,經絡若能打通,則能感覺艾條熱力,似暖流在體內走動,若經絡不通,則會毫無知覺。李女士不但沒感覺,反而從體內被灸出的寒濕能把艾條燃著的火都能熄滅。可見,中醫觀點“百病從寒而起”多么具有現實意義:一切病痛源于“瘀”,一切瘀結源于寒。如果通過懸灸把體內的寒濕祛盡,疾病就能不治而愈。經過數十次懸灸,李女士終于能感到體內一陣陣熱流直逼全身各關節,身體的不適也隨之消失。這一案例,不僅鼓勵曹銀燕不斷探索懸灸的醫用保健價值,也讓李女士義務做起懸灸的介紹人。多年來,曹銀燕還不斷帶領自己的員工為很多特殊人群義務提供懸灸服務,做了不少善事。他們中既有腦癱患兒,也有殘疾病人,更有一些難治之癥患者。當感受到懸灸讓他們的健康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后,他們無不對曹銀燕感激涕零。
面對這些,身著白大褂的曹銀燕顯得很淡然,“你知道嗎?雖然客人越來越多,但我還是不斷要求自己和每個員工要非常認真地對待每一位客人,對每一位客人都要像第一次那樣對待他們。當那些客人能把我們店里的調理師稱為‘醫生’時,我覺得很自豪,證明我們的技術真的能讓客人獲得健康。”
在近瑞金二路南昌路上的銀燕保健養生會所里,筆者看到了那些被稱為“醫生”的調理師。她們說話總是細聲細氣的,服務能很認真地傾聽顧客的感受。在懸灸的同時,也不忘從衣食住行各方面給出健康生活的提醒。“雖然我們并不是醫生,不給客人看病,但我們用自己的一顆心,讓客人意識到中醫養生會帶來更健康的身體,所以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曹銀燕解釋。
十年創業,也有很多坎坷。曹銀燕說,盡管成果不少,包括開發懸灸保健項目、創建職業培訓中心、成立懸灸研究所、拿到市衛生局批準的科研課題、開拓連鎖機構等,但由于股東間經營理念的嚴重分歧,差點功虧一簣。但為了心中的夢想,她克服了重大周折,繼續將懸灸發揚光大。
對于未來,曹銀燕有明確的打算。她說,不少前來應聘人員仍認為保健師就是普通的美容行業服務員,社會對保健師的認可程度也不高,這導致保健師內部的“速成心理”很強,行業的流動性很大,難以讓保健師靜下心來鉆研技法。這些都不利于懸灸或者說中醫養生產業的良性發展。所以她還在盡力四處奔走,與有關部門溝通,希望能夠通過法律法規、行業規范等方式,為調理師、保健師贏得更多的認可。她提出,由于目前的美容保健產業沒有將中醫養生的從業人員與原本的美容師進行區分,會影響保健師提高自身水平的積極性,并且導致中醫養生行業魚龍混雜、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面對中醫養生日漸紅火的現狀,有必要設定準入門檻和考核指標,這不僅有助于對目前的中醫養生項目和技術進行梳理,也是對有資質從業人員的肯定,為中醫養生的后續發展集聚人才,也為打造新型中醫養生產業鏈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