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針對上海五大商圈35歲以下消費人群的調查顯示,30%以上的受訪者接受并愿意嘗試消費金融這一新模式
上海首家消費金融公司——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6月12日在浦東掛牌。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注冊資金5億元,由中國銀行、百聯集團以及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合資組建,出資比例依次為51%、30%和19%。
按照銀監會的解釋,消費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及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等
消費金融,到底是一張什么牌?不存款的金融機構
銀監會于去年7月發布了《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確定消費金融公司這一新型金融機構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進行試點。試點期間,每個試點城市設立一家消費金融公司。
此后,浦東新區與中國銀行合作,上海黃浦區與上海銀行合作,都有意推出消費金融公司。而今年1月6日,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取得了監管部門的批復,正式進入籌建準備階段。歷經5個多月的準備,公司完成了開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并獲開業批復。
中銀消費金融公司成立當日,中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新型非銀行金融機構,消費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主要功能是向消費者提供用透支消費所用的貸款。
上述中行人士表示,由于是中國銀行、百聯集團和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公司合資建立,因而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屬于中行的控股子公司。在業務運營上,中銀消費公司與中行業務相互獨立,但在業務協作、資源共享上將受到中行、百聯集團等股東單位的支持。
作為專業的消費融資金融機構,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將借鑒發達國家消費金融業務發展的經驗,緊密聯合各零售渠道開展業務,為廣大客戶的消費需求提供更加直接、快速、靈活的融資服務。
據悉,百聯集團將開放旗下第一八佰伴、東方商廈、好美家家裝賣場等零售渠道作為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第一批特約商戶。未來,中銀消費金融公司還將與各主要家電賣場、消費電子產品賣場、手機連鎖店及教育、婚慶、旅行、裝修等方面的零售商開展業務合作。
按照試點管理規定,消費金融公司在試點期間僅限于在注冊地開展業務。因此,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業務范圍暫時限定在上海市范圍內。
中行人士稱:“未來試點期過后,如果監管部門允許跨地域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分支機構,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將考慮在全國開展業務。”
誰會選擇消費金融公司
按照中銀消費金融公司的規定,凡是年齡在20至60周歲之間,在上海市范圍內具有固定工作和穩定收入的客戶均可以申請。而公司將根據客戶的資信狀況以及對客戶工作單位和收入核實的情況對客戶進行信用評估,按照評估結果決定是否批準貸款以及貸款的利率和額度。
有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消費類貸款中,房貸和車貸的比例高達80%以上。不能做房貸、車貸,消費金融公司首先面臨的是客戶群體問題。據了解,新結婚和新就業人群將成為中銀消費金融公司的首選客戶群體。
“兩新”群體能否激活龐大的消費市場?事實上,消費金融公司這一金融服務方式目前在美國、日本等海外成熟市場已得到廣泛應用,客戶群體也主要是有穩定收入的中、低端個人客戶。中行調研顯示,截至2008年末,日本消費金融公司模式的貨款余額約為7000億元人民幣,與信用卡基本持平。調研還發現,在美國通過消費金融公司,可帶動商場消費上升40%以上。
我國目前從事消費信貸服務的金融機構類型很少,消費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例不到12%,市場前景廣闊。浦東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廣消費金融公司這樣一類新型金融機構,可以通過促進個人消費的增長,從而推進制造商和零售商產銷量的增長,并帶動相關產業的需求。與此同時,商家的銷售模式也將發生改變,除了打折外,家電、旅游等產品還可以實行分期付款,引導提前消費行為。
未來風險和成本是難題
事實上,消費金融公司經營的是消費“次級貸款”。這一新生事物要實現全面開花、良性發展,風險是未來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由于消費金融公司可能會面臨貸款數額小、人群類別多的現象,再加上我國目前的征信體系尚處于逐步完善階段,風險防范將是消費金融公司必須予以重視的問題。筆者仔細觀察了中銀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范圍,除了不能吸收存款外,其他業務幾乎與銀行普通業務有較大的重合。比如,消費金融公司可以開展同業拆借,可以從事債券買賣業務,也可以從事與消費有關的銀保業務等。
事實上,消費金融公司降低貸款申請門檻是“雙刃劍”。據測算,中銀消費金融公司受理審批的業務時間也就在1小時左右,在方便了客戶的同時,也將積累信貸違約風險。
按照監管規定,消費金融公司貸款可放大至客戶月收入的5倍。相對于普通銀行的貸款月還款額度一般為個人月收入的1/2。風險放大了不止一點點。與此同時,消費金融公司還可以從事同業拆借業務,自身風險控制不當,也可能會“感染”其他金融機構。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以利率價格覆蓋風險,消費金融公司在運營中,短期內難以形成對個人數據信息進行采集、積累,建立自己的評分系統。與此同時,國外壞賬追討體系還未引入國內。這些風險都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此外,由于缺乏商業銀行批量信貸的模塊,消費金融公司對客戶的申請基本上屬于個案處理,面對龐雜的客戶群體,成本必然上升。通過放貸收益能否覆蓋成本從而獲得持續發展,也是一個謎題。
有業內人士坦言,或許消費金融公司彌補成本的方式不在于通過信貸業務,而在于其他。比如可以通過同業拆借的差價交易,進行彌補。此類操作誠然是“賺錢”的渠道,但對于未來大面積試點的消費金融公司這樣從事消費貸款“次級貸”的金融企業而言,風險有可能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