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展期過半,企業為“后世博”、“十二五”以及未來中長期發展而謀劃,已經顯得很緊迫了。
近期看政策,長期看大勢。“后世博”時期正好是世界經濟深刻調整、中國經濟深刻轉型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產生經濟變局的重要關口,國內外經濟體制、競爭環境的大切換不可避免。在一個GDP連續三十多年保持9%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中,中國企業已經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精彩。未來我們必然面臨一個勞動力、資源、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經濟長期保持中低增長的時期,企業發展方式、盈利模式的切換已是一個擺在企業家面前的現實問題。
中國企業過去三十多年積攢的經驗,在未來可能不再適用。為適應未來而超前布局,需要反思既往,把握大勢,順勢而為。
在“內與外”的交融中適應新的競爭格局。金融危機修正了但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未來的三十年,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打造本土跨國企業的黃金時期。這既是領先企業規避危機后跨國產業轉移放緩、貿易壁壘加大等發展風險的暫時性策略,也是更多中國企業遵循自身成長規律、在全球整合資源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像聯想、海爾、華為、吉利這樣的本土跨國企業,應該是批量制造。
在“冷與熱”的切換中發現新的投資領域。時尚界將“流行”分為兩類:流行的和即將流行的。沒有永遠的冷門。過去GDP增長“一俊遮百丑”,這種觀念正在送進歷史,增長質量、社會公平、人民福祉等上升為社會核心概念。原先不太被關注的教育、醫療、文化等投資領域,正在得到宏觀政策以及金融、財稅等投融資體制機制的呵護。
在“虛與實”的對應中確立新的企業戰略。金融危機給發達經濟體最大的教訓是要夯實實體經濟之錨,但給發展中經濟體的最大的啟示剛好相反,是在繼續做好實體經濟的同時建立更為強大的虛擬經濟,取得國際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話語權。對一個經濟體來說是這樣,對一個企業來說也是這樣。未來中國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加速融合乃大勢所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為表里,企業家尤其是領先性的企業家應頭腦清醒,在虛實之間果斷布局。
在“軟與硬”的滲透中探索新的企業管理。企業管理是企業競爭力的第一塊基石。過去很多企業注重發展硬實力。下一個發展階段,企業“軟實力”將引起更高關注。這種軟實力,不僅僅是指企業形象、人才培育、技術儲備、戰略適應,還包括社會責任、社區關懷等。網絡傳播時代企業公民的價值與責任空前提升,最近紫金礦業遭遇“瞞報門”、“真功夫”遭遇“排骨門”,就是對企業無視軟實力帶來的慘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