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永恒矛盾,二者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科學發展觀本質上要求在實踐中堅持兩大原則的辯證統一。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從主觀上看是由于生產者和經營者違背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宗旨,因此在實踐中應堅持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科學前進,使科學發展造福于人類。
關鍵詞:真理原則;價值原則;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9-0004-02
近年來,中國頻發食品安全事故,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在利潤的驅動下,不法生產者為了追求暴利,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制假販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食品工業進入迅速發展時期,食品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的運用一旦與“損人利己”的價值選擇相結合,就使得人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生存危機,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們每天都要吃,原本是給人們補充營養和能量的食品卻成了危害人們健康的毒品。科學技術在食品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應該也必須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為最高目標,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
一、人類實踐活動的兩大原則
人類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們實踐活動的兩大原則。一方面,人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有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本質和發展規律,我們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就是真理原則;另一方面,人們是為了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有著明確的目的性,這就是價值原則。真理的本性在于客觀性,要求人們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現實世界,價值的特點卻是主體性,要求人們在實踐中必須以滿足主體的利益和需要為行動的目的。
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對立
1.客體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的對立。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人們在認識世界時,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去構造一個虛假的世界,真理是排斥一切主觀臆想的,在主客體關系中,真理原則強調的是客體性。價值原則要求人們在實踐中以滿足主體的利益和需要為出發點,使客體發生符合主體需要的變化,創造價值意味著對客體原有狀態和性質的某種否定,強調的是主體性。
2.統一性原則與多樣性原則的對立。真理是沒有個別主體性和階級性的,真理的主體是作為整體的全人類,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真理都不會因主體的不同而發生內容上的變化,不管你喜不喜歡,接不接受,它就只能是如此,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規律,這是由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決定的,真理原則使不同的人不同的目的都服從統一的結果。價值是從特定的主體利益和需要出發,價值主體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人,不同的主體由于所處環境、經歷、能力等不同,會有不同的需要,同一個事物對不同的主體會表現出不同的價值關系,如藥物能夠幫助患者治病,對健康人卻沒有價值。不同的價值主體通過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來反映自己的需要,因此價值原則是多樣化的。
3.條件性原則與目的性原則的對立。真理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必須服從的條件,遵循真理,實踐才有成功的可能,違背真理,實踐的結果只能是失敗,真理是決定實踐的目的能否實現的前提條件。創造價值是實踐活動的目的,人類只有不斷的創造和使用價值才能生存和發展,價值原則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動機,人們在實踐中調動自己的一切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就是為了獲得對自己有用的價值。
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差異使得人們在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之間不可避免的要出現矛盾,真理原則從客體出發,價值原則從主體出發,客體自身的存在對主體而言,既有可能是正價值,也有可能是負價值。因此,遵循真理意味著不以主體為轉移,創造價值卻意味著對客體的某種否定。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矛盾在現實中表現為科學技術的道德中立與人們的道德要求的矛盾。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R.S.科恩說過:人們通過科學活動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但科學發現并不總是能與人們的現實利益和道德準則保持一致,科學技術的實際運用有時會帶來負價值,危害人的生存和發展。以中國的食品安全事故為例,一方面是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各種添加劑被廣泛應用,另一方面由于各種添加劑的濫用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現實告訴我們,科學的發展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愛因斯坦曾感嘆:“我們切莫忘記,僅憑知識和技巧并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宣道士置于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1]
歷史上由于人們不能正確對待真理與價值兩大原則的辯證矛盾,因此出現了兩種極端思潮:唯科學主義和反科學主義。唯科學主義認為價值的產生完全根據主體的主觀愿望,不具備科學所特有的確定性和嚴格性,因而不是客觀的,以此否定對價值問題作科學研究的必要性;反科學主義則夸大了科學技術在應用中出現的負面作用,認為現實社會的一切災難都源于科學,因此人類應拋棄科學。這兩種思潮一方面反映了真理與價值、科學與道德的對立,另一方面卻又把二者之間的對立簡單化、絕對化,都具有片面性。真理與價值的矛盾是人類生活中一對永恒的矛盾,只有正確的對待和解決這一矛盾,才能推動著人的認識和實踐不斷發展,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
三、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真理與價值都是人的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容,同時存在于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脫離了真理的價值原則是失去軌道的原則,脫離了價值的真理原則是沒有意義的原則,這成為二者統一的基礎和表現。
1.真理與價值的相互貫通。一方面,兩大原則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互為前提。任何創造價值的活動,如果沒有對于客觀事物正確的反映作為指導,就不可能成功,任何尋求真理的活動,如果沒有主體的利益和需要為動力,也無法貫徹下去;另一方面,兩大原則又是互相包含的。真理具有價值問題,對于每一個真理,人們都要問“有什么價值”,據此來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知識就是力量”,說明了真理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反之,對于每一個價值,人們都要問“這是真是假”,在任何成功的背后,都必然依據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即價值包含了真理成分。
2.真理與價值相互引導。追求真理的目的在于實現真理的價值,即使是以追求真理本身為目的的科學活動,也是有其價值目的的,人們獲得真理時,也就獲得了自我升華和自我提高的價值。真理的具體化和全面化,如科學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更是包含了越來越多的價值因素。同理,人們對于價值的追求愈是深入,就愈接近客觀真理。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利益,人們必須要關注制約利益實現的各種客觀條件,正確地認識客體,認識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因此,對價值的追求必然產生對真理的追求。
3.檢驗標準的統一。實踐是檢驗真理和價值的共同標準。檢驗某種認識是否正確,人們要把這種認識付諸實踐,轉化為行動,看它能否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成功”就意味著價值目標的實現,這說明了在同一實踐過程中,對真理的驗證和對價值的驗證是同時進行的。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和價值的共同標準,而且還是真理與價值實現具體、歷史的統一的標準。在人類不斷發展的實踐活動中,真理和價值日益緊密地結合起來。“人類的全部歷史都證明,實踐不會允許違背真理的東西長久地保持其價值,也不會容許毫無價值的東西擁有真理權。”[2]
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是基礎,是前提,沒有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人民的幸福生活,真理的指導是實踐獲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證,科學技術作為真理的表現形式,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今天,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進而推動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不能因為科學技術在運用中帶來了負價值而否定其作用,科學技術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價值以及多大的價值,關鍵在人。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是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不能本末倒置,以犧牲人民的生命健康為代價換取企業的發展,中國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在于生產者和經營者運用科學技術時違背了良心和道德,為短期利益而犧牲整個行業發展的長遠利益,更犧牲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如果以損害人民生命健康為代價,我們寧愿不要這樣的發展和增長。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追逐利潤無可厚非,但必須要對消費者負責,承擔社會責任。中國處于經濟轉型中,一些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跟不上實踐發展的需要,相關部門不能有效地發揮監督和管理的職能,導致不法經營者有了可乘之機。2009 年6月1日中國正式實施了《食品安全法》,填補了這一空白。但是,如果生產者經營者缺乏起碼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規范再多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個和諧的社會,不僅需要法律的保障,也要有道德的支撐,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對公民進行引導。
科學發展觀從本質上要求我們堅持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統一,這也是人類實踐的內在要求,是馬克思主義的一項基本原理。根據這一原理,一方面,企業應該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讓科技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面,相關政府部門要牢記發展的根本目的,以是否滿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導企業的健康發展。我們在實踐中既要堅持真理,又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只有合理地應用科學技術,才能達到真理與價值的統一,確保科學技術成為造福于人類的工具而不是危害人們的手段。
參考文獻:
[1]愛因斯坦談人生[M].高志凱,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61.
[2]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3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