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帝國主義”和“跨文化傳播”是兩種不同的對文化傳播的認知與分析模式。這兩種傳播模式均存在對第三世界文化的侵入,只有對各文化形態以寬容態度審視,才能促進人類文化共同發展。
關鍵詞:媒介帝國主義;后殖民主義;跨文化傳播;文化安全
(一)后殖民主義語境下的文化批判:媒介帝國主義
媒介帝國主義是在殖民統治特別是冷戰結束后,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由經濟霸權導引的一種文化霸權。與殖民主義統治時期西方列強對殖民地文化的壓制和對自身文化的強制灌輸不同,媒介帝國主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萌生發展的具體語境肇始于19世紀后半葉的后殖民主義。后殖民主義傾向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文學的價值與傳統,甚至包括各種后現代主義的形式,都貫穿著一種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因而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總是被認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導地位。在西方殖民主義的霸權地位下,作為第一世界的歐美大國掌握著文化輸出的主導權,他們將自身的意識形態看做一種占優勢地位的世界性價值,通過經濟的、政治的、科技的、文化的等各種途徑傳播到第三世界。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在西方學術界掀起批判思潮,建立國際信息新秩序、反對文化傳播霸權和文化侵略的闡釋組成“媒介帝國主義”理論的初生形態。而70年代以后,信息壟斷和文化入侵現象的深入使得對這一新的帝國主義形式稱霸全球的批判思想更加明晰。總體來看,關于媒介帝國主義的闡釋多是“站在發達國家的立場,探討如何利用媒介以導致發展中國家擴張并更換既有模式,使之整編進資本主義體系的現代化過程”[1]。該種理論體現了二戰以后西方學者對于資本主義文化的反省和批判,更揭示了人們對于資本主義發展特征的思考與認識。全球文化在今天所衍生出的復雜、重疊和離散的秩序,決定以往的中心—邊緣模式不再適用,而出現了不同文化的廣泛互學、互動、互滲、互補,之于傳播學領域即是跨文化傳播。
(二)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思維:跨文化傳播
全球化思維的擴散、普及和延伸是以20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為先導的。經濟的全球化必然導致文化交往的全球化,接踵而來的即是精神、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的全球性擴張,并在經濟和文化價值觀念的互動中產生對全球化本質意義的深度開掘。從跨文化傳播的既有經驗來看,主要表現出兩大特點:
1.跨文化傳播以理性的態度審視異質文化,反思本土文化
每一種在相對封閉的地域環境里成長發展起來的文化類型,都有其獨到之處;同時也存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惰性和盲點,尤其在當今信息社會,媒體已成為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主要介質,游離于世界文化發展之外的個體的“自我欣賞”和“故步自封”已經失去了生存空間。[2]所謂跨文化傳播就是要跨越異質文化間的感性偏見。對待異質文化要采取理性的態度與內向的思維,以本土文化為參照,真正站在文化發展的立場上,慎重考慮意識形態、國家制度以及民族情緒的介入;對本土文化我們則應采取外向的思維,進行自我優化,適應現實的需要。
2.跨文化傳播的關鍵詞是“平等”“自由”
與媒介帝國主義將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平等關系作為批判對象不同,跨文化傳播是致力于人類文化的平等和自由發展的文化戰略。這一文化戰略不是過去意義上的誰戰勝誰的問題,而是全人類的生存問題。《世界文化報告1998》第一次就世界各國文化發展趨勢以及文化與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全面調查和分析,其中就主張各文化要和平、容忍、和諧共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人們擁有享受自己文化的自由,擁有了解和理解其他文化的自由。
(三)媒介帝國主義與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安全危機:以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和韓國情感劇為例
我國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向來帶有曖昧性和矛盾性,對物質與科技層面的文明較樂于接受,并時常主動吸取,而一旦涉及精神文化層面就顯得躊躇,甚至強烈抵制。這是因為人文文化帶有特殊的民族性和情感與意識形態的因素。實際上“跨文化傳播并非是單向的全球一體化文化運動,它包含著全球化與地域性、同質與異質兩種力量的對峙與互動”[3]。就現狀來看,各國經濟和信息技術的差異,導致跨文化傳播出現同質化或者單一全球化的局面。對于信息相對貧弱的國家來說,強國很可能發展成為信息時代的“帝國主義”,弱國將失去在世界上的聲音,甚至其原有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極有可能被加以改造。因此,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安全問題成為全球化進程中不可忽略的事實。
1.好萊塢電影。好萊塢大片的傳播承載著鮮明的美國文化烙印,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是好萊塢同化亞洲最初的觸角。而20世紀末,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也開始放棄曾經長期堅守的民族文化陣地,向好萊塢舶來品看齊,印度更是大張旗鼓地樹起好萊塢的山寨體:寶萊塢。盡管電影是西方資本主義科學技術的產物,但擁有百年歷史的中國電影已具備傳播中華文化的普世價值。《霸王別姬》(1993)、《臥虎藏龍》(2000)等影片證明了對這種舶來品的利用挖掘。跨文化傳播經過較長的交流以后,很難再區分什么是外來的或是本土的,是“帝國主義”的還是地方的,而成為一種異常突出而在經濟上又極有可為的文化雜交物。
2.日本動漫。當中國邁開步伐走向世界的時候,日本動漫伴隨著青少年一代逐漸在中國成長起來。《黑貓警長》《恐龍克塞號》《機器貓》直到后來的《千與千尋》《死亡筆記》,其滲透出的大和民族積極、容忍的價值觀和武士道精神極易影響青少年的心智和價值觀的形成。反觀國產動漫,盡管也曾有過諸如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等的輝煌,但在IT時代撲面而來時,國產動畫很快因技術、理念、思維的滯后而失去競爭力,甚至連我們的國寶熊貓也淪落到讓西方肆意惡搞的境遇。從動漫文本的文化內核層面分析,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多樣化的民間藝術形式已經奠定了動漫藝術的基礎,而亟待努力的是將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最大化結合。
3.韓國音樂、情感劇。2000年以后當一部名為《愛情是什么》的韓國情感劇在我國大陸播出后,“韓流”開始登上各大娛樂媒體。伴隨著文化產品的輸入,化妝品、服飾、數碼產品等生活商品也以方興未艾之勢登陸中國,甚至有韓國經濟學家預言“韓國經濟的出路就在韓流之中”。“韓流”突襲的潛臺詞是我國的音樂和電視劇處于被動地位。其原因在于:其一,韓國和我國都有著儒家文化傳統,因此韓國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更容易被中國觀眾所認同;其二,韓國政府重視發展民族文化,支持本土文化的輸出。需要警惕的是近年韓劇中出現的民族主義傾向,有些甚至直抵中國觀眾的接受底線。
從人類文化發展的進程來看,追求文化發展的先進性是文化進步的重要途徑,只有面向未來的文化才有前途。我國社會的文化現實是復雜與特異的,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多元并存,各種文化話語在當前轉型期的社會發展不平衡階段,均表現出一定的合理性或現實性。傳統文化的重振是以創新作為繼承傳統的形式,并將之延續到新時代先進文化的建設中。這是中國文化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注釋:
[1] [美]拉里·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閔惠泉、王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頁。
[2] 參見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頁。
[3] 匡長福:《如何看待近代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文化滲透》,《環球視野》2009年第6期。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