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殘障人士戰勝健全人
南非著名的“刀鋒戰士”皮斯托留斯天生沒有腓骨,借助奧索公司的假肢參加國際田聯黃金聯賽,竟然在400米比賽上跑出了46秒90的小組第二名的好成績,這個成績甚至已達到了奧運會女子400米決賽階段的水平。他那條名為“獵豹”的假肢造價高達1.5萬英鎊,彈性遠勝于入體肌肉,而且永不疲倦。正常人后200米的速度遠遠不及前200米,而皮斯托留斯則剛好相反,他在后半程的速度無人能及,算下來比對手受快1秒34。
由于皮斯托留斯跑動所需能量只及健全人的751%,最終他還是被國際田聯禁止參加北京奧運會。盡管如此,高科技器材讓殘障人士戰勝健全人的事實無可否認,高科技對競技體育的促進由此可見一斑。
現今。世界上約有800多萬種人工化合材料,并且還在以每年25萬種的速度增長,其中輕質合金、聚合物、玻璃纖維、碳纖維、陶瓷等被大量用于體育器材的生產和制造。跳水板由波音飛機的機翼材料帶Ⅱ成;僅重數磅的太空材料自行車造價高達百萬美元;經過風洞實驗的奧運帆船時速接近50節極限:聚酯弓弦可使射箭初速提高1倍;采用凱夫拉裝甲材料制成的運動頭盔等,正可謂“成千上萬的投入,就只為百分之一秒的產出”!
比箭更快的羽毛球和用球
靠人力運作的各種運動里,網球的平均速度最快,而羽毛球的瞬時速度最快。“人間大炮”羅迪克曾攻出246.2公里/小時的頂級ACE球,達到“歐洲之星”列車和F1的水平;而在2005年的蘇迪曼杯上,曾飆出每小332公里的曠世劈殺,“操刀者”為中國選手付海峰。能夠實現這樣高速的發球,不僅依賴于運動員的刻苦訓練,更是有賴于球拍材質的迅猛發展。早期木制的羽毛球拍質地疏松、缺乏彈現場且笨重易折,鋁合金、鈦合金材料的使用讓球拍整體性能大為改觀,此后,更輕捷的碳纖維材料壟斷了羽毛球拍制造業。而如今的國際先進技術已將納米級“弗拉綸”粒子滲透到碳纖維原子的間隙中,內置的T型接頭把拍框拍把連成一體,強化了整個球拍的堅固性和可控性,同時配有合成材料制作的拍弦也更加堅韌均衡和富有彈性,這些技術都讓羽毛球的超級瞬時速度成為可能。
撥動球拍的琴弦
網球拍與羽毛球拍類似,其制作材料也經歷了由木材到各種纖維的過程。由于網球重量是羽毛球的4倍,拍線受沖擊更大,運動員回擊一個時速200公里的來球受到的沖擊力相當于突然舉起110公斤的重物,因此強度大、重量輕的高科技球拍對保護運動員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目前的高端網球拍多以牛腸線作橫線,人造纖維作豎線組合而成。由于前者的彈性和手感至今無法被人造纖維超越,大牌運動員都把使用牛腸線球拍看作身份的標志。但由于動物產品的耐久性差,人們便用尼龍、聚酯、卡夫拉等合成纖維作豎線增加強度,以產生互補效果。
但凡球拍都有個“甜區”,這是人體通過球拍最能發力的區域。球拍的科技含量高低就體現在甜區的大小上,此類技術主要掌握在少數廠家手中,比如WILSON、PRINCE和HEAD等。由于復合材料拍框能夠承受比木質拍框更強的網線拉力,所以拍頭的面積能做到原來的1.5倍,網線張力提高45%,“甜區”也就變得越來越大,把飄渺的“甜區”變為得分贏球的“甜頭”。由此,最陜發球紀錄不斷被打破,與其說是選手力氣越來越大,倒不如說是球拍越來越好。
撐桿更好跳得更高
科技對一項運動方式的顛覆和改變,最明顯的例子是撐桿跳高。人類撐桿跳高的紀錄從2.92米到現在突破6米,絕大部分原因是對材料力學的運用。最新的碳纖維撐桿共有3層,最外層是強力的碳纖維,這種材料可以保證撐桿既結實還有很強的柔韌性,最里層則是繃帶狀的玻璃纖維,它能夠保證撐桿不會斷裂。
撐桿跳起初不過是古代士兵撐著長矛越過矮墻或跨過溪流的游戲,還有人撐著木桿躍上高大的馬背。由于顯得特別實用,它在第一屬奧運會中就被正式吸收為比賽項目。當時的撐桿由山胡桃木制成,結實沉重,現在很多實木地板都是由這種木材制成,同時它也是做鼓槌的好材料。可拿它做撐桿卻不合適,缺乏彈性、儲能本領差的特性讓選手的動能大多被浪費,所以跳出的最好成績也只有3.3米。
那么利用撐桿,人類到底能跳多高呢?我們先來做個小計算。撐桿說白了是個能量轉換器,把人的動能轉化為勢能,速度轉化為高度。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大致計算出撐桿跳的極限高度。如今人類的瞬時速度最高為博爾特在2009年柏林世錦賽百米沖刺時創造的43千米/小時,假設動能完全沒有損失,將其全部轉化為勢能,博爾特將能越過7.28米的桿。但撐桿跳選手不是百米飛人,何況要手握橫桿,跑出10米/秒已相當不易,所以合理的極限高度在5.1米左右。
超越理論極限
竹竿取代木桿,是撐桿跳歷史上的重大進步。竹子中空,比木頭要輕,利于助跑,竹子的彈性更提高能量的轉化效率,竹竿在提高成績方面是名副其實的“立竿見影”。
二戰后。由鋼鋁合金和玻璃纖維制成的撐桿先后出現。1963年,世界紀錄超過5.1米的極限,達到5.28米。既然是極限,為什么還能被超過?這是因為運動員騰空后并非無所作為地等待拋擲,而是繼續動作:懸垂擺體、后仰舉腿、引體倒立……借助“強弩之末”的撐桿重新獲得能量,故而能越過的5.1更高的橫桿,這也是有人把撐桿跳高比作“跳高加體操”的原因。
玻璃纖維桿由于重量大大減輕,運動員持桿助跑速度猛增;柔性纖維落地不是硬碰硬,更像是壓縮彈簧,把動能先化為彈性勢能再化為重力勢能。彎曲性能良好的桿讓人與支點距離更近,轉動半徑明顯縮短,豎起的力矩大大減少,以前只敢握在橫桿的4米位置,現在則敢握在5米位置了,成績自然會提高。
烏克蘭“撐桿跳沙皇”布勃卡就是用玻璃纖維桿超越的6米大關,1994年,他在意大利叉一舉越過6米14,幾乎是第一屆奧運會撐桿跳高度的2倍。如今撐桿發展到了第四代,玻璃纖維和尼龍已經被性能更優越的碳素纖維和復合材料取代,而且撐桿會根據受力差異來設計不同部位的材質,讓整體性能最優。
號稱“女布勃卡”的俄羅斯運動員伊辛巴耶娃也是碳纖維桿的受益者,早期的體操基本功不但賦予了她過人的膽量,也使她嫻熟地掌握了撐桿跳中的技巧,把“雙鐘擺”效應(指人與撐桿以桿觸地一端為支點進行第一層擺動,而人在桿上又以肩關節為支點進行第二層擺動)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終成就了她無人能及的5.05米記錄。
千掉自行車的空氣阻力
通常來說,人體的最大功率約為700瓦,但優秀運動員卻有可能超過千瓦,接此計算,騎自行車的時速能夠達到80公里,但現實卻是世界冠軍的車速也不過就是60公里。這是因為,在光滑平坦的道路上,制約自行車速度有一個最大的因素:空氣。而且空氣造成的風阻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當車速度達到每秒11米時,空氣阻力便占前進總阻力的80%,而當時速達到50公里時,這個比例上就會升到90%。
減少空氣阻力最有效的措施是減少人與車在前進方向上的截面積,這取決于人的騎姿和車身形狀。雖然有人曾設計過最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斜躺式”自行車,但目前尚未被國際自行車聯盟承認,要想參賽還得騎傳統模樣的自行車。所以民間管賽車又叫“趴賽”,因為羊角把的設計拉低了坐姿,好像趴在車上一樣,大大減少了截面積。而車架管材截面從圓形改為水滴形,選手佩戴水滴形頭盔以及穿著光滑的緊身賽服等,也都是考慮到形狀對空氣動力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減重
更高級的技術在于減重,重量是提高速度及加速度最大的障礙。從木制自行車,到鋼制自行車,再到曾被稱為“唯一合適材料”的鈦材料自行車。直到最終的碳纖維車的問世,自行車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保持車身強度的前提下減輕重量”的原則。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鮑德曼為英國隊奪得72年來的第一塊自行車金牌,他的那輛全碳素自行車總重還不到9公斤,而一輛永久牌的自行車則最重達50公斤!
比車架影響更大的是車輪重量。沉重的車輪會產生巨大的轉動慣量,這就是為什么賽車車輪只有指頭般粗細的原因。為了減重就要錙銖必較,甚至胎內充氣都要改用氦氣,氦氣的分子量比氫氣大不了多少,比空氣可是要輕多了。
另外還有輻條,場地賽車通常不用輻條,而是沒有縫隙的盤狀車輪,這似乎不太符合減重的初衷,但輻條在轉動中會攪動巨大的氣流漩渦,所以運動員總抱怨車條就像攪蛋器,更何況車輪頂部的速度是車速的2倍,阻力是車輪底部的4倍。封閉設計能減少渦流。風洞試驗表明,自行車在50公里時速下,阻力每減少1%,每10英里就能領先15米!
在體育運動中,還有更多的項目,正在被科技重新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