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一年前的“投資拉動”、“平穩度過”、“經濟危機”等熱議詞相比,如今的現實是,一方面官方媒體在宣傳北京政府為抵制通脹嚴陣以待,一方面經濟學家在談論宏觀經濟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現實危機”、“問題根源”這樣的語境。
經濟危機帶來的宏大敘事少了,民生經濟暴露的問題日漸繁多。
土地財政窮途末路
“城鎮化的趨勢是擋不住的,與其關心農民進城帶來的社會問題,倒不如關心城鎮化的錢從哪來。”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0)頒獎典禮上,厲以寧說,“擴大城市規模,靠土地財政這條路已經走到盡頭了。將來依靠什么?老話說人民城市人民建,可是怎么建?”
城鎮化需要的公共資金、建設資金數量是巨大的,而且持續多年,這樣的巨額資金如何籌集?有一部分依靠政府的財政支出,用在義務教育、醫療衛生設施、環境治理設施等方面。還有一些資金,主要來自市場,用在商業性的設施,高檔住宅的建設,文化娛樂設施的建設,民辦醫院建設等等。
事實上,公用事業建設的錢從哪里來是真正的問題。城市的供水、供氣、供熱、供電、公共交通等,既不能完全靠財政,因為財政力量有限;也不能完全靠市場,因為這些事業投資周期長,無法很快完全市場化。
“應該考慮設立中國公用事業投資基金,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公用事業資金籌措和運用問題。”厲以寧補充說,“公用事業投資基金怎樣建立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三方力量組合起來,然后再動員廣大的民間資金,把這些資金用在城鎮化過程中的公共事業。這在國外是有經驗的,澳大利亞城市建設中主要是依靠公用事業投資基金。到2008年10月份,全世界有63支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基金,資金的規模加在一起有好幾百億美元,年平均回報率在10%-14%之間。可以想象,中國城鎮化建設過程當中,如果資金問題解決了,實際上是三駕馬車一起拉,財政負擔一部分,主要解決義務教育、醫院等支出;民營企業進來一部分,解決商業設施,民辦教育等;公用事業將主要靠投資基金解決,這樣能否使我們走出一條新路呢?”
經濟學領域的水問題
幾十年來,中國對水問題的認識是這樣的的框架:中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同時由于亞熱帶的氣候特點,中國的降水時間和空間分布極不均衡,有的地方幾十天把全年的水降光了。中國北方水少為患,中國的南方水多為患。
對于這樣的陳述,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伍新木感到憂慮:“僅這樣單視角平面的描述中國水問題是有缺陷的,現狀是從降水開始,水就被污染了。水降到地面以后,形成的徑流,再次遭到工業污染、金屬性污染,滲到地下,污染了土壤和植物系統,所以大氣系統、植物系統、生物系統、動物系統等整個系統性出現了生態危機,這種生態危機影響到中國人的生命系統。”
“在二十一世紀,關注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的時候,一定有這樣的視野,經濟學家不能缺位。讓大眾明白現存的水危機,開句玩笑,中國最大的公司不應該是中石化、中石油,而該是中水公司。”
患不均
富二代、官二代問題強烈刺激著民眾的內心,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平衡,增加了社會不穩定性。
初次分配不均衡,表現在三個要素市場上,首先是勞動市場,其次是土地和不動產的市場,第三是資本和金融市場。
以勞動力市場為例,人們把農民工工資低歸結為勞動力無限供給,其實這沒有理論,也沒有事實可以支持。上個世紀二十、三十年代,中國勞動力相對來說更多,工業和交通業就業的機會更少,卻沒有現在的問題。
富士康跳樓事件之后,企業和員工缺乏溝通和協商機制的問題暴露無遺。應當推動集體談判,完善最低工資制度。“盡管這一點上存在爭議,但在歐美國家,最低工資制度發揮了重要的穩定人心、制衡市場的作用。”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制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郭樹清說。
孫悅根據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0)頒獎典禮現場發言實錄綜合編輯。
吳敬璉等人獲得第三屆
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經192位經濟學家、著名大學經濟院系和研究機構負責人、主要經濟和學術媒體負責人以記名投票方式評選,以吳敬璉、周小川、郭樹清等人作為主要貢獻人的“整體改革理論”高票當選第三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是經濟理論界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和盤點。2008年以杜潤生及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作為主要貢獻人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論”獲得首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09年以厲以寧作為主要貢獻人的“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獲得第二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是中國第一個由經濟學界以學術民主投票并公開計票的方式進行評選的經濟學大獎,每年評選出一個經一段時間檢驗的原創性經濟理論,獲獎理論將得到由泰康人壽提供的50萬元獎金,這是目前國內獎勵金額最高的經濟學獎項。
第三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以透明公開的程序評選出最終獲獎者。“整體改革理論”得票數名列第一,吳敬璉、周小川、郭樹清等人為該理論主要貢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