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建筑師、建筑教育家。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教授;2015年9月就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主任。他主持了中國最早的私營建筑設計機構“非常建筑工作室”,其設計理念深受西方理性主池的影響。參與設計了世博會“上海企業聯合館”。
1990年代初期,我創立了“非常建筑工作室”,應該說這是中國最早的獨立建筑實踐之一,那時,中國基本是國有設計院一統天下。
我和我的父親張開濟做的建筑就屬于兩個不同的時代。他做的基本上是古典建筑,我做的是當代建筑。但我們倆的城市觀是很接近的,其實在這方面我也受了他很多影響。我們都認為城市應是由連續的建筑肌理構成的,而不是空場上的一組不相關的物體。
現在多數中國城市走的恰恰是簡單的物體林立的道路,大部分的城市建筑是各自為政的。這種孤立的建筑不但造成城市視覺上的凌亂,也破壞了城市人流的連續性。
目前中西方的差距主要是在城市方面和建筑技術方面。低碳城市觀念在歐洲是被普遍接受并推行的,而中國今天的房子常常是新穎的外表后面藏著一個落后的結構體系,更談不上節能減排的設計了。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再好看的房子都是用來住的”,建筑的實用性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建筑不是雕塑,蓋房子首先是為了人在其內部生活和活動的。
其實,一旦有機會進入一個建筑,進而使用一個建筑,對它的認識就不會僅僅停留在外形上。合理的使用與審美也不矛盾,歐洲建筑事務所Baumschlager Eberle在北京萬國城小區設計的幾棟高層公寓就把戶型的合理性和舒適性、能耗上的可持續性(利用地熱),及外立面的獨特性都結合了起來。
目前在亞洲,尤其是中國正興起一股興建摩天大樓的高潮,而這個高潮在歐美早已成為歷史了。摩天大樓是建筑類型的一種,在密度極高的城市中心區有其存在的邏輯性,但對應密度問題也有其它手段。未來的人居環境將是多元的,是不同城市密度和不同建筑高度的混合。我的事務所“非常建筑”正在深圳設計200米高的深圳電視臺大廈,我們提出摩天樓要適應不同地區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如在南方就必須考慮遮陽的問題。我們要設計一棟具有南方特色又是綠色的摩天樓。
技術在創造宜居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方面將起著長期的作用。建筑的重量能減輕嗎?建筑是不是可以成為軟的?建筑是不是能動?諸如此類的建筑挑戰都與技術有關,但技術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
生態、環保其實并不神秘,也不一定依賴高科技。一個低碳的社區和城鎮一般都具有以下的基本要素:適當的密度(人口太低了不行)、適當的尺度(街道太寬或太窄了都不行)、建筑和城市空間的使用是混合的(如建筑豎向的組織可以是底層商業區、中部工作區、頂部居住區;街道是有組織地人車共享)以及發達的步行系統和公共交通。
建筑首先應該是城市的一部分,與城市公共空間相連接。其次是要有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好的建造質量,根本不用刻意去引人注目。做到了這些,起碼就向完美走出了第一步。(采訪/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