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發(fā)源于埃及。一個奴隸早晨為主人烤制糕點時,因疲乏而睡著使爐火熄滅,醒來時面團已發(fā)酵,再生火烤制出的糕點別有風味,主人愛吃,并囑他以后就照此烤制。此即無意疏忽中發(fā)生的面包雛形。后來,這種烤制糕點的方法廣為傳播,眾人仿效。這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有專業(yè)面包師的國家。
公元前600年,面包傳到希臘,以后又傳到羅馬等處,從而使面包逐漸風行歐洲大陸。一直到17世紀,荷蘭人雷文霓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出酵母菌,人們才真正開始認識酵母菌并將它加入到面團中制作面包。在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將面包制作方法帶入我國沿海城市。19世紀末,俄國人在我國東北修建鐵路時,把面包制作技術傳入東北,以后由津、滬、粵等地逐漸傳人內(nèi)地。然而,那時的面包只供達宮富翁作為點心食用,新中國成立后,面包才得以遍及城市,列入人們食譜,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之上。
制作面包所用的鮮酵母,是特好的優(yōu)質(zhì)蛋白,富含賴氫酸。賴氨酸是人體必需氨基酸的一種,享有“最特別的氨基酸”之美稱。它能調(diào)節(jié)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功能,防止記憶力減退,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鮮酵母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卵磷脂,比魚肉、瘦豬肉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在發(fā)酵時產(chǎn)生的乳酸,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強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使營養(yǎng)成分更好地被人體利用,對健康大有裨益。
有趣的是不同的國家,面包特點各不相同。
法國面包品種最多,最著名的是血粉面包,在面粉中加入豬血或牛血烤制,屬保健食品。另有一種以麥麩制成的“減肥面包”,熱量低,含大量纖維素。可以吸附脂肪,暢通大便,還能預防腸癌,深受食者歡迎。法國人喜歡用面包蘸湯吃,所以他們不說喝湯,習慣說吃湯。
美國為了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政府規(guī)定制作面包一定要用加碘鹽,否則將受處罰。該國著名的面包有兩種,一是降膽固醇與血脂的棉籽蛋白面包,二是解除習慣性便秘與防止腸癌的纖維面包。
瑞士的胚芽面包,營養(yǎng)豐富又便于儲存,秘魯?shù)耐炼姑姘瑹崃康停煞乐畏逝植。瑸趵缱罱瞥龅纳鷳B(tài)面包,面粉無任何污染,亦不添加增白劑、防腐劑等化學物品,丹麥的奶酪面包,意大利的干果面包,俄羅斯的牛奶面包等,都別具一格,風味獨特。
英國人在面粉中加入藻類烤制,他們認為這種面包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與新陳代謝的功用。而德國特產(chǎn)黑麥面包,富含纖維素、多種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無任何添加劑與防腐劑,食之對人體健康很有利,深受人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