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一些杰出的國家經濟高層決策者在退休后常常仍能激起人們的懷念之情,比如吳儀,比如龍永圖,相信李榮融亦會是其中的一位。
66歲的李榮融活脫就像是從1980年代早期風靡中國的小說《喬廠長上任記》里走到現實中的人物,代表著從計劃經濟的窠臼里走出,并努力擺脫傳統思維、銳意改革的一代中國人。李的第份工作是無錫油泵油嘴廠的工人,他在這里經歷文革,并目睹了這個國家如何從傷痕累累中艱難開始重振經濟之路。1986年8月,李擔任無錫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由此逐漸轉變為一位經濟政策制定者和宏觀管理者。2003年3月,他從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調任新成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8月24日,李正式卸任。按照慣例,中國正部級官員65歲即退休。
李榮融在央企系統里被戲稱為“李老板”,他領導的國資委管理著總資產達20萬億的100多家央企。他自己則自稱央企“第一責任人”,其“第一責任”就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7年來,他提出并實踐了央企“做大做強”理念,央企國有資產總額從7萬億增值至20萬億,年上繳利潤翻了五番,入圍世界500強的央企從2003年的7家增加到2010年的30家。
李讓一些人害怕。從強令央企負責人簽訂責任狀,到要求集中做強主業,從推行面向全球招聘高管,到積極促進央企完善公司治理和重組整合,李榮融的鐵腕令人印象深刻。在國資委的推動下,央企數量由20Q3年的196家已減少至目前的123家,在7月下旬召開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李披露了國資委下半年的工作重點,將進一步把央企調整到100家以內。
如果考慮到在數年前,市場還把國有企業視為落后競爭力的代名詞的話,現在,人們則開始以嶄新的眼光來看待這批幾乎已脫胎換骨的“新國企”們。毫無疑司,李榮融是這一轉變的重要推手。
但這轉變過程亦伴隨著巨大爭議,批評者以所謂“國進民退”現象指責央企成為一輪輪宏觀調控的主要受益者,并進步形成壟斷。李坦承這讓他焦慮不安。但公允地說,和20年前民營企業因所有制身份而遭受歧視一樣,今天的央企是不是正面臨另一種新的身份歧視?
人們只看到數字,卻對李榮融領導的國資委——在某種程度上它是中國最大的公司——知之甚少。事實上,它可能比某些央企還更具國際視野,今年初開始,國資委全面推行EVA(經濟增加值)考核,這不僅是一種評價方式的轉變,國資委還積極把這類咨詢公司引介給央企。一位央企高管告訴《環球企業家》,除了業績表現外,李榮融事實上特別在意央企的創新能力,“很看重每年央企的新增專利申請等知識產權數量排名”。
這位央企的大管家也有可愛的面。在今年1月的一個論壇上,李說,央企定要做到以用戶為上帝,他突然有感而發地抱怨說,德國企業在這方面做的也不怎么樣,他以自己的座駕奧迪車為例說,坐墊硬得要死,而且車輛的所有控制按鈕都在車前排,想聽收音機還要勞煩司機摁按鈕。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說,李榮融對細節的關注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離開國資委后,坊間稱李榮融的下步去向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現職由原國家質檢總局局長王勇接任。對李榮融生涯的最好概括,也許正如《喬廠長上任記》的那句開場白,“時間和數字是冷酷無情的,像兩條鞭子,懸在我們的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