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跨國公司來說,他們在中國市場的2010年,可能是一個值得留下深刻印記的年份。這一年,他們剛剛從全球性金融危機中蘇醒過來,第一次發現在中國市場耕耘了二十多年后,對這里依然感覺陌生。
證據來自數位跨國公司全球CEO罕見的在各種不同場合發表的同一言論:在中國做生意變得越來越難。在此前后,一系列公司案例如谷歌退出中國大陸市場、惠普遭遇信任危機等,頭一次向西方投資者顯示,東方這塊市場還存在很多以前都沒有想到過的“雷區”。
在連續數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FDI吸引地后。中國在投資者心中失去了它的魅力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刊今年8月對30余家在華跨國公司“百億俱樂部”(詳情請于Gemag.com.cn查詢《百億俱樂部》封面文章)的成員進行了問卷調查,這些銷售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公司涉及到了金融、IT科技、快速消費品、零售、制造、健康醫療等產業以及多元化領域。最終本刊調查結果發現,跨國公司正處在一個“愛恨交織”的矛盾狀態。
一方面,這些公司在被問到自己所處行業和領域生意是否越來越難時,有65%的公司認為這個說法成立,認為做生意并沒有變得困難的公司只有4096(表格1)。
另一方面,他們依然表示會對中國市場加大投入,其中愿意增加研發、銷售和人員投入的占到了60%。有70%的公司更希望提升中國區在全球的地位,愿意保持現狀的只有596(表格5)。

這樣的情況或許是短短二十多年跨國公司在華歷程中第一次遇到。雖然過去也有一些企業發過牢騷,比如從2008年開始,跨國公司不再享受15%營業所得稅的優惠待遇,而是和所有中資公司看齊,實施兩稅合一。當時就有一些企業私下表示沒有做好準備,但是卻沒有像現在一樣“集中公開爆發”,而且也沒有像現在一樣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和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期望過大
在了解為何跨國公司處在現在矛盾狀態之前,我們不妨從一位“老外企”的故事開始——他1984年加入美國一家食品公司在華的分支機構,隨后的26年職業生涯一直在這家公司度過,見證了跨國公司在華必須經歷的幾個階段。
最初,他對一切感到新鮮。政府對外企持有歡迎的態度,敞開大門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盡管實際到操作層面,很少有真正既懂中國國情又熟悉跨國公司游戲規則的人士?!斑@對大家來說是個朦朧期,但感覺有學不完的東西。”他說。這段時間大約從1980年代初期到1985年,而他自己所在的中資公司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訓。
隨著人才的逐步到他,從1985年到1990年,跨國公司也開始找到了感覺,政府也將優惠政策更加明朗化,比如確定跨國公司的營業所得稅是15%,遠遠低于民企的33%,也低于很多其他國家的稅率。這讓跨國公司開始把中國當著投資熱土,各路資金不斷涌入,甚至還包括不少國內資金在海外換了身份再回流的情況。
再到后來,1990年到2000年左右,跨國公司在華逐步摸索出了合適的做法,如開始獨資浪潮,讓全球的管理方法論進入中國的分支機構,而這位“老外企”也由最初中資公司的員工變成這家食品公司全球數萬名子公司的一員??鐕驹谌A大規模普遍盈利的基礎也由此打下。
接下來跨國公司進入了在華的“黃金十年”,不僅為總部的全球性生產基地布局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也逐漸成為利潤主要來源地之一。相應的,本地人才受到重用,地位逐步提升。這位“老外企”成為公司在華的副總裁,主管的領域從人力到市場、商務拓展不等,甚至還管理過一段時間的工會建設。
但突然間,在去年金融危機來臨時,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這位“老外企”到美國總部開會。發現不僅會議規格縮減了不少,而且壓在自己和同事頭上的任務也一下增多了不少??偛拷o出的理由是:全球經濟不景氣,但中國還在保持GDP的穩定增長,是時候讓中國市場發揮更大作用了。
隨后的情況卻是所有人都沒有料到。這家公司并沒有看到中國市場帶來的利好,相反是各種麻煩接踵而來。在2010年,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這家公司意欲并購一家本地的食品企業。但一連串的政府批文讓人頭疼。要進行渠道下沉時,又遇到了一群“兇猛”的臺資企業。至于高管,本來總部計劃多任命幾位華裔中國區高層,但獵頭公司找了幾個月后推薦的人才都不合意?!敖衲甑拇_和往常不一樣,有太多不順了?!边@位“老外企”對《環球企業家》感慨說。
這段簡史或者能說明跨國公司真正復雜的心態所在一他們在華投入了二:十多年,剛剛進入了豐收期,在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后需要中國市場發揮更大作用時,結果卻不如人意。但為了繼續完成任務,又不得不繼續在中國市場投入下去。
真正的問題是,這些跨國公司該采取什么樣的思路繼續下去呢?
“如果把中國看做一個股票,最好的態度還是長期持有?!蔽鏖T子中國區CEO程美瑋對《環球企業家》給出了答案。
抱怨所在
不過對大多數人而言,仍需清晰化的是什么樣的跨國公司到底在抱怨什么?
在今年上半年和年中,一些跨國公司在各種場合表示對投資環境不滿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這可能是一些多元化企業才會遇到的特殊情況。例如,通用電氣涉及的風能領域受到國家政策影響較大,而西門子的高鐵項目也因為利益博弈而最初并沒有如意。但根據本刊此次調查發現,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一些不用與政策或者政府部門有日常緊密聯系的跨國公司,同樣也感受到了投資環境的變化、比如在快速消費品領域,有60%的公司認為來自本地對手的競爭變得激烈(表格7)。這使得他們做生意并不如以前順利。
而在這兩年增長速度較快的零售行業,實際也因為政策影響而放慢了腳步。例如,根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及《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規定,在華擁有店鋪數量超過30家,銷售藥品、糧食、植物油、糖、棉花等且產品來自多個供應商的不同種類和晶牌的連鎖企業,其外資比例不得超過49%這意味著沃爾瑪、家樂福要不斷擴大規模,還需要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來共享利益。在本刊的調查中,所有認為生意越來越難做的跨國公司中,來自零售行業的公司占到了20%。

在同樣熱門的醫療健康產業,跨國公司也遇到了麻煩。最初很多公司認為醫改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尤其是在醫療器械領域,高端的產品幾乎由西門子、飛利浦和通用電氣占據主要市場。但是他們也發現,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及中國海關總署,有時會造成重復監管的現象,這造成了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煩。
相反,出乎意料的是,來自金融行業的大部分公司認為生意越來越難做的說法并不成立。有65%的金融行業公司選擇了此項(表格8)。盡管一些跨國公司對在華外資法人銀行要開展人民幣業務仍需要較長時間的審批并需要多個監管部門的批文有一些抱怨,且對銀聯卡的壟斷地位也頗多微詞等,但在一位資深業內人士看來,這些都是屬于他們可以理解和等待的范疇。隨著人民幣基金以及QDII的逐步開放,讓跨國公司嘗到了甜頭?!罢w來看,在不完全一發的金融服務業領域,給外資帶來的好處還是大于他們的不滿。”這位人士說。這被認為是該領域跨國公司較少抱怨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在諸多對投資環境不滿的細分多選項目中,認為政府采購和其他的政策限制較多的占據了70%,認為受到了自主創新政策的限制為88%,認為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的占到了5096(表格2),這意味著實際跨國公司的諸多抱怨都集中在此。根據歷年中國美國商會白皮書的調查也同樣顯示,今年大部分跨國公司第一次認為如何適應投資環境成為公司在華運營的主要挑戰,而以往的挑戰更多的是諸如人才培養、知識產權等話題。
自我適應
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何近期跨國公司抱怨迭起,不難發現這和他們有限的聲音傳達渠道也無不關系。
在被問到如果遇到不公平待遇,一般會采取什么措施解決時,跨國公司僅有的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行業協會或者外商投資協會協調,另一種則是直接向政府部門或者相關機構反映。前一種占據了80%。此外,選擇默認結果的跨國公司占據了15%(表格3)。這意味著跨國公司的聲音除了通過一些商會,難以和主管部門做直接的溝通。然而,當一些抱怨出現,聲音也難免會被放大。
但無論如何,跨國公司從內心還是認為自己有不少優勢。例如,認為自身產品和服務依然存在優勢的企業占到了70%(表格6),而這是他們應對復雜市場環境的得重要武器。此外。他們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也不會比本地對手差。
真正需要跨國公司面對的問題是:在有抱怨又給予希望的情況下,如何去適應新的投資環境變化。好消息是,大部分跨國公司認為需要調整自己。在被問到未來五年是否會主動調整在華商業模式時,有60%的企業表示會,表示不需要調整的只有10%,剩下的決定是視情況而動(表格4)。
這意味著從今年開始,一些跨國公司可能會在華改變策略,由激進變得相對緩和,同時會更多地利用全球化資源來調配中國市場的所需。盡管每個公司都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但當他們被問到未來銷售額增長目標時,幾乎8096的公司都表示能完成(表格9)。
當然,作為已經在華有二十多年經驗的跨國公司,他們也都深知要完成目標并非易事。他們對朱來的擔心集中在了政策變化(60%)、本地對手的成長(50%)以及一些制度的不完善(35%)上(表格10),而這將是跨國公司今后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