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老齡化浪潮逼近之際,青松模式讓令人頭疼的養老難題有了商業化操作的可能
雖然中國社會經濟眼下的挑戰已經夠多了,但還有一項“迫在眉睫”的遠憂值得關注,這就是人口老齡化趨勢。
國家民政部統計稱,未來40年中國老齡化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年均增加800萬至900萬人。預計到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達到17%,到2050年將達到30%以上。以北京為例,到2008年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總數就已突破254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5%,2050年將上升到6S0萬。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中國將很快步入老齡化社會。
中國的老齡化浪潮之所以更難對付,不僅是因為其規模和逼近的速度,而且因為它正降臨到一個剛剛擺脫貧瘠的國家中。同時,由于大家庭的弱化以及出生率下降,以往那種依靠子女贍養的非正規的保護網已經開始離析了。北京老齡工作委員會稱,由于家庭規模小型化、子女外出工作求學增多等原因,身邊無子女的純老年人家庭戶還在日益增加,高齡老人、獨居老人增加已經成為北京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重要特征。
中國的社會經濟因此將面臨巨大壓力,但王燕妮卻從中看到了商業機會。王在2004年創立的青松樂齡居家養老服務公司的商業模式簡潔但有效:向會員制的老年人提供上門的專業醫療護理服務。它至少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許多兒女在把老人送往養老院方面仍存在巨大的道德壓力;二是居家贍養又面臨醫護不專業等種種現實困難。
6月一個周末的上午,本刊記者和青松護理師石祿趕到家住北京軍事博物館附近的趙老先生家,石此行的任務是為老人進行身體各項機能的檢查與康復訓練。趙老先生約在一年前突發腦溢血,術后左腿偏癱,伴有失憶癥狀,失去了自理能力。此次石祿對趙老先生的護理內容分為三項,首先是測量血壓等基本生理數值,接著對其偏癱的左腿進行按摩和疏通經絡,最后也是難度最大的一項——對其智力與記憶力進行恢復訓練。在石祿的幫助下,趙老先生背誦了五言唐詩《登鶴雀樓》?!盀榱吮尺@首詩,他已經練習了幾個星期了?!笔撜f。
銀發商機
趙老先生的女兒為其選擇的護理方案是,青松的專業醫療護理師每周二、四、六上午上門為老人進行身體機能檢查與術后康復訓練。對其女兒而言,她可以登錄青松會員賬號,參與護理流程,隨時了解父親的身體狀況。月花費不到500元。目前,青松已有會員超過1000人。
設計出這套“居家養老”商業模式的王燕妮正是看到了中國銀發市場的巨大潛力。
“大多數人仍然認為和養老相關的事都應該歸屬為慈善或者福利,由政府主導解決”,她認為這種做法存在兩個死結:第一是如何可持續性,老齡化問題是長期存在的、多數人要面對的問題,不可能通過慈善來一次次解決,持續的機制必須由商業模式和利益來驅動;第二是如何吸引人才。
王燕妮的這一創業想法最早形成于2002年。在位于法國巴黎的INSEAD商學院讀書時,她和兩位同學組成的團隊提出了這一創業計劃,2003年底贏得了羅蘭·貝格咨詢公司主辦的歐洲商業計劃大賽第一名。
2004年9月,王從INSEAD畢業后正式回國創辦青松。最初,她單純地試圖把在發達國家很風靡的“老年俱樂部”模式——即鼓勵老人繼續學習、外出旅游和多與社會互動——移植到中國,卻遭遇水土不服。這一挫折反而催生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通過市場調研,王燕妮意外發現了中國市場存在的一塊空白:對患有慢性疾病和手術康復期的老人的居家專業醫療護理。2006年,王燕妮與青松團隊花了一年多時間對全球的社區與居家養老優秀案例進行研究,最終開發出了一套適合中國的商業模式。
青松模式的最大意義在于為中國老齡化危機提供了一個具有商業驅動力的應對方案。王燕妮認為,即便政府有財力建造足夠的養老院,居家養老模式也有清晰的市場競爭力——家庭的溫馨、舒適和便利性都優于養老院。歐美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長達1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處于半失能、失能狀態的老人在養老院的平均存活時間是2年,而居家養老則可這8至10年?!梆B老院就像酒店,每一分鐘都需要交錢?!蓖跽f,居家養老則只需要為服務時段交費。另外,養老院里平均一位護理師負責的老人為10人左右,而青松的護理師在服務時段內能夠全心護理一位老人,提高了護理質量。
青松的天使投資人之一,創新工場投資和業務發展經理易可睿對《環球企業家》說,經過工商部門審核的居家養老公司比一個在人才市場隨機雇傭的看護會更令消費者放心;同時,消費者也傾向于相信團隊的執行力大于個人。
一方面以聘用高素質護理師來保證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還要以相對低的價格來打開市場,利潤何在?王燕妮的秘訣是:“化整為零”。通過將人力、時間資源拆分以達到靈活、充分利用。與想盡辦法多建養老院來滿足養老需求不同,青松以更靈活的方式把護理服務帶給每位有需要的老人。例如,青松護理師石祿在上午11點左右結束對趙老先生的康復治療之后,會趕往另外一位客戶家里?!霸诶硐氲那闆r下,護理師到客戶家,途中距離應不超過兩個公車站。”王燕妮告訴《環球企業家》。當一個區域內的客戶數達到一定規模,青松就會在中心位置設立一個護理站。隨著護理站越建越多,一個居家養老服務的網絡就形成了。
青松最早的一位天使投資人、wh01e TreeVentures創始人周逸儒認為,青松模式的一大優勢就在于對成本的控制比較靈活,由于主要是投入人力成本,其規模就可隨市場需求的變化而靈活增縮,從而降低了風險。INSEAD商學院教授、青松資深顧問陳威如對本刊說,青松的模式類似于將“私人看護”從奢侈消費變成了大眾化服務,基于中國的人口規模與經濟現狀,這種概念下的商業模式會很有前景。
幸運的是,政府和市場也在轉變。2008年2月,由全國老齡辦、國家發改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十個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意見》正式印發實施,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全國城市社區基本建立起多種形式、廣泛覆蓋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對王燕妮來說,青松的存在價值在于:“支持更多老年人在家中和社區內享受健康、獨立、有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