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凹凸不平的全球化時代,臨門一腳引發的歡呼聲真的屬于全世界嗎?至少不屬于現在的英國石油(BP)。
設身處地地想一下,BP高管們怎能安然入睡:11名石油工人喪生,數萬桶原油不分晝夜地涌入墨西哥灣,近一個月時間內,找不到任何一種方法有效阻止,股價遭遇18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美國政府乃至全球輿論的譴責……6月中旬,焦頭爛額的BP高管在和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會談前,已做好暫停派發第二季度股息的準備,同時承諾保留足夠現金,以支付相關法律賠償。
對一家聲名顯赫的公司來說,這種地獄般的經歷會威脅生存。財富的損失或許可以在日后彌補,對品牌的腐蝕卻已難以挽回。BP對此并不陌生。前任CEO的性丑聞、管理失控導致的爆炸慘案早已玷污了這家傳統能源公司的保守形象,但整個過程中,BP卻堅持不懈地為自己打造綠色標簽。
這是迄今為止,對BP事件所引發的思考中最具反諷意義的角度:在所謂綠色先鋒和丑聞制造者兩個角色之間,BP究竟制造了多大的反差?
早在2000年,BP便改造LOGO,強調環保與安全,6年后正式成立替代能源的業務單元,并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公司之一。然而,BP果真由此超越石油,實現轉型了嗎?截至今年漏油事件前,支撐BP盈利結構的總產量中,仍是占比約為40%的天然氣,及60%的傳統黑石油。這意味著,10年來,BP只是在外衣上牢牢貼上一張綠色標簽,事實上,BP高層深知,在可預見的未來,替代能源難以帶來現實的商業利益,但它仍有動力進行噱頭十足的綠色營銷——1990年代以來,在能源、汽車、金融、美容、食品等各個行業,綠色營銷概念風行全球。
1992年的美國,“循環利用”和“生物降解”首次成為流行語,“碳平衡NASCAR賽車”和“NBC綠色周”這類廣告詞代表著企業和公眾海嘯般的熱情,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在1990年代末期下跌,綠色熱潮隨之退去。
是的,國際原油價格和公眾對綠色概念的追捧此起彼伏,這是綠色營銷生長的土壤。如今,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已成為政治與經濟實力的角逐,唯一的共識在于全球氣候必然變暖,以及二氧化碳排量必須要在未來削減。在這種復雜的生態環境下,綠色概念的本質更接近于虛張聲勢的市場營銷行為,而遠非真正的商業趨勢。
美國營銷公司TerraChoice的數據顯示,2007年至2009年,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綠色產品”銷量上升了79%,但另一個事實卻是,那些廣告里自稱綠色的產品中,有98%會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公司們在行騙,但公眾經不起十余年來愈演愈烈的綠色概念的灌輸,尤其是近兩年來,綠色已經被渲染為一種新銳、時尚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消費者不會意識到,那些附有“原生”或“自然”標簽的美容產品的真相。譬如,Kiss My Face品牌“完全原生”的清潔護膚品含有烯烴磺酸鹽,Avalon品牌“原生系列”含有一種名為Amdiopropyl Betaine的化學物質。而在汽車業,無論廣告上怎么宣傳,沒有一輛新能源汽車稱得上真正的“綠”。
即使對環境專家而言,什么是真正的綠色產品仍有爭議。但在模糊的認知基礎上,復雜的政經博弈之間,那些夸大其詞的綠色營銷手段逐步誤導了公眾的消費觀念,這在短期內帶來7切實的利益,但最終會使公司擅離職守,墜入深淵。
正如BP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