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特的知識和全球豐富技術資源的互通,更可能產生顛覆性創新
生物界有個有趣的現象:不同品系、不同品種,甚至不同種屬間物種結合所得到的下一代,往往比它的雙親表現出更強大的生長速度和代謝功能,即所謂的雜交優勢。
這個現象,同樣也適用于創新領域。
從本質上說,創新有兩類發展方式。一類是技術驅動;一類是需要驅動。對于需要驅動的創新,具體而言又有兩種實現方式,一種是發展原創的新的技術來滿足需要;一種是通過融合不同的現有技術,來滿足用戶的需要,我們稱之為融合創新。
融合創新關注的關鍵問題,是實際需要與現有的多種多樣的技術資源的結合。融合創新從實際需要出發,通過融合現有的不同技術,在滿足實際需要的基礎上,可能發展出新的顛覆性技術。
中國是發展融合創新的理想之地。一方面,中國發展迅速、巨大而多樣化的市場孕育著大量的、多樣化的用戶需要;另一方面,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發展了很多中國獨特的專門知識,如中醫、風水等。在全球化的環境下,這些獨特知識和全球豐富的技術資源相融合,會有更大的可能產生顛覆性創新,從而不僅僅滿足中國市場的用戶需要,也必將對全球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融合不是簡單的1+1=2,而是要達到1+1)2的效果。融合創新有以下兩個層次:
1 “物理反應”的融合:融合帶來新的、更好性價比的產品,但是不會激發新的技術。如不同品牌的部件的融合,不同質量的部件的融合。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在任何一臺汽車里面,我們會找到很多不同品牌、不同質量的部件。在國產車里面,一個常用的降低成本的方式是在關鍵部件上選用一流品牌,在外圍部件上選用相對便宜的品牌。這其實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集成創新。
2 “化學反應”的融合:融合帶來系統結構的創新,并產生新的技術體系。這方面有兩個典型例子,國外的例子是IBM在上世紀80年代推出IBM PC時,融合了微軟的操作系統和Intel的芯片,創造出影響深遠的Win-rel體系,并成為統治計算機領域數十年的主流技術;國內的成功案例是上世紀90年代,國內公司融合當時已有的CD技術及視頻解碼技術,推出VCD機,顛覆了當時的主流技術——盒式磁帶錄像機技術,成為視頻娛樂新的主流技術。
除了產品、技術的融合外,文化、組織的融合也對創新大有裨益。我本人在美國生活了很長時間,為德國公司工作,目前負責在中國發展創新,對三地的文化稍有了解:美國文化是追求創意,行動迅速,有時候未免失之粗糙;德國人嚴謹,精益求精,遵守流程,速度上可能稍遜一籌;中國擁有多樣化的市場需要,善于博采全球的先進技術,在創新文化方面的體現是海納百川,豐富多彩。
我們回顧顛覆性創新的以下三個條件,剛好可以和上述三種文化特征產生有意思的聯想:
★解決現有問題的新方法
★對于新興市場的某一初始用戶群來說足夠好
★技術具有不斷改進、向上發展并進入全球主流市場的潛力
如果我們能從中國大量而多樣化的需要出發,利用美國文化的新想法和速度快速發展出新的創意和產品原型,通過德國文化的嚴謹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則可以組成顛覆性創新的“國際夢之隊”,從而以中國為跳板,發展服務于全球的顛覆性創新。更進一步,不僅僅發展出顛覆性創新,也顛覆現有的創新體系,實現創新的跨越式發展。
二十一世界的創新,善融合者得天下。中國,理想的融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