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法拉伐對中國碳捕捉市場的擁抱,加大了后者在全球新能源競賽中勝出的籌碼。
大風衣、紅腰帶、破牛仔褲,當鄧布恩(Jan Debruyn)以網絡紅人“犀利哥”的打扮出現在上海繁華的南京路街頭時,迅速引來眾多圍觀者。但他們大概不會料到的是,這位潮人打扮的牛仔竟是一家跨國公司的中國區總裁——熱衷于時尚、敢于嘗試新想法的鄧布恩正在為阿法拉伐(Affa Laval)公司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舉行的中國年會拍攝視頻短片。
作為這家瑞典老牌制造企業的中國區總裁,鄧布恩希望自己的賣力演出能讓不久之后出席年會的300多位中國員工感到輕松和鼓舞——因為屆時阿法拉伐全球CEO將親自到會,會議的主題還將圍繞“未來3-5年的中國戰略”。在過去10年內,中國市場在阿法拉伐的全球版圖內從排名s名之外躍升成為全球最大市場,而其公司市值也膨脹了4倍。對于這家已經擁有12s年歷史的瑞典老牌公司來說,借助中國市場煥發第二春的秘訣并不復雜——在中國政府著力鋪陳的節能減排領域,正是他們的優勢所在。
阿法拉伐的核心技術有三項:換熱器、分離機和流體處理,這三項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你能耳熟能詳的行業,包括油氣、能源、環保、植物油、啤酒、生命科學以及粘性食品和飲料等。盡管行業分散,但在上述三項核心產品的應用中,阿法拉伐分別以總共擁有30%、25%至30%、10%至12%的市場份額而位居世界第一。
阿法拉伐正是利用這三項核心技術,為各種不同行業和工況的項目提供專業解決方案,這在其全球CEO Lars Penstrom眼里,叫做“關鍵的少數”,“集團的每個人都知道我總是關注‘幾個重點’或‘最重要的3個問題’。”剛到上海的阿法拉伐全球CEO EarsPenstrom告訴《環球企業家》。如今,對于關注核心問題的Lars Renstrom來說,中國的節能減排又為其能源生產、水處理和食品加工三大業務板塊注入了更新的活力。“現在很多人都在期盼一種新型解決方案來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但事實上我們需要的早就已經存在: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很多只需優化一下技術便可滿足要求,比如余熱回收就是最有效的減排方法之一。”LarsRenstTom告訴《環球企業家》,言下之意并不贊同花大價錢開發新能源。
Lars Renstrom的底氣在于,其產品創造的節能效果并不比新能源所創造的少。阿法拉伐的明星產品“板式換熱器”便是典型例子,比如中國北方冬天居民供熱的應用,傳統的熱交換設備都是龐大的管式熱交換器,煤耗大,維修復雜。而阿法拉伐的全激光焊接的板式換熱器,(單位面積的)換熱效率是管式的3到4倍,占地是管式的1/5,使用壽命是管式換熱器4倍,相對于傳統的小鍋爐分散供熱煤耗減少了3/4。
這一產品最吸引人注意的應用是去年剛投產的全球最大的燃煤電廠碳捕獲——華能石洞口第二電廠碳捕獲項目,這也成為阿法拉伐繼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合作10年開拓碳捕獲技術之后,其換熱器產品在碳捕獲項目中的第二次運用。
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Storage,簡稱CCS)是將大型發電廠、鋼鐵廠、化工廠等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并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包括二氧化碳捕集、運輸以及封存三個環節,它可以使單位發電碳排放減少85%至90%。這意味著,被認為碳排放罪魁禍首的煤炭將搖身一變為清潔能源。對于富煤的中國而言,這是最現實的一條清潔路徑。
但同時,這也是以高成本和高技術門檻令人望而生畏的深水區。美國伊利諾伊州的“未來發電”即嘗試了碳捕獲和封存技術。但這個項目不久宣告取消,原因是預計成本從8億3000萬美元猛增至18億美元。在這一領域,中國這個后來者因為舍得投入研發和實驗,被認為最有可能在中美新能源競賽中勝出。
據麻省理工大學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發電廠每處理一噸二氧化碳就要支付30美元,這一數字接近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建議的碳價格的中間值和歐盟現行的碳價格。這意味著,那些致力于將煤炭改造成徹底清潔能源的傳統能源巨頭要想有利可圖,必須精打細算,不能逾越碳交易價格的天線。
在全球范圍內,碳封存仍存在技術難題需要攻克,但在第一個環節碳捕獲上,實際已不存在技術問題,難點在成本上。二氧化碳在吸收工藝和再生工藝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這幾乎占到整個二氧化碳捕捉成本的70%左右。“整個工藝中的液體介質需要重復的進行冷卻和加熱處理,換熱設備因而成為該工藝中至關重要的設備。”阿法拉伐電力能源事業部總經理林建春告訴《環球企業家》。
從1980年代開始,阿法拉伐的板式換熱器便開始在電力行業銷售,與電力企業長期的合作歷史讓阿法拉伐對客戶的動態十分清楚,
“當得知華能要做這樣一個碳捕獲項目時,我們回來立即做了決定要參與。”林建春向《環球企業家》回憶,阿法拉伐中國公司立即與法國工廠聯系,并通過內部共享機制借鑒了公司在挪威碳捕獲項目上的經驗,在北方供暖上大展身手的“板式換熱器”在這一高端應用領域同樣具有競爭力,并最終贏得了華能的認可。
“我們已經成立了專門的清潔能源部門,有專人負責推廣碳捕捉項目,阿法拉伐希望成為中國碳捕捉事業的推動者。”林建春透露,由于技術的難以復制性,該款產品的利潤也非常可觀。同時,阿法拉伐希望能將成功經驗復制到更多碳捕獲項目中去。據了解,除了石洞口項目外,多個碳捕獲項目正在中國悄然醞釀,而在全球市場,歐洲希望2010年至少有20個發電廠使用該技術,并實現規模化和商業化。
事實上,碳捕獲僅僅是阿法拉伐占領新興市場的一個縮影,為其換熱器產品貢獻絕大多數收入來源的還是傳統的石化、空調、電力等行業,但對于阿法拉伐來說,進入新市場的難度并沒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大。擁有一項核心技術,并能夠針對不同行業和工況進行研發創新,以大規模復制到不同行業,這成為阿法拉伐在中國成功的商業模式。
阿法拉伐每年將總收入的約2 s%投入研發工作,并以每年25至30個新產品的速度推向市場。“阿法拉伐專注于節能減排環保事業的發展,凡是涉及到熱交換領域節能減排的項目,對于阿法拉伐來說沒有任何門檻。”鄧布恩告訴《環球企業家》。
這也是很多跨國公司的新趨勢,那些在傳統工業領域擁有一技之長的公司發現,中國的節能減排正爆發出一個無以倫比的大市場——只要涉及到工業、建筑、交通上任何一個環節與能量消耗相關,他們的技術就可稍加改造成為節能減排的利器。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而歐美公司則擁有最好的技術儲備,誰能將二者快速、強力的拉近,就會夯實下一波業績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