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通過從5月1日開始的這184天,上海這座城市將至此改頭換面。其實,這樣的變革已經開始。本屆世博會總成本預計550億美元,是北京奧運會花費的兩倍以上。有學者表示,為了籌備此次世博會,上海加快了未來20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意味其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結點。僅過去一年,上海地鐵總運營里程就延長了一倍,突破420公里。預計這半年期間,將有7000萬人次匯聚于此。這將大幅帶動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消費。盡管在當今社會,世博會的商機已無法與奧運會相比,但就其城市化進程的標志意義來說,世博會之于上海,的確是個新的起點。
日本大阪:下一個十年
日本是首個舉辦世博會的亞洲國家。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連同六年前的東京奧運會,宣告了日本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重新崛起為新興世界經濟大國。日本政府為舉辦大阪世博會,在公共設施投資方面斥資巨大,其用于會場建設、相關投資等總費用達到3.3萬億日元。它大大推動了大阪的交通、高檔住宅、商業設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場所的建設,促進了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地帶城市群的形成。可以說,得益于此次世博會,日本此后10年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強勁勢頭。
韓國大田:新勢力
1993年韓國大田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次由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但此前,人口只有百余萬的大田還處于落后地區。在大田世博會籌備期間,韓國投入了2000億韓元進行市內基礎設施建設,7000億韓元進行大田市周邊基礎設施建設。有報道稱,這些道路、河川和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擴充事業,使大田市的發展至少提前了10年。此外,韓國的企業也借世博會大展了身手,按投資300億韓元以上獨立運營的展示,可接納50萬到100萬的參觀者,企業形象宣傳大有提升。因此,大田世博會也被譽為繼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后的第二次騰飛。
美國芝加哥:美國夢
20世紀前,美國一直追隨著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不過,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使這一新大陸從此走上了世界強國之路;菲利斯大轉盤、愛迪生真空電燈、柯達膠卷等令人眼花繚亂的“玩意兒”,當時帶給歐洲人的震撼堪比北京奧運會之于全世界的感受。美國人將許多平民化、大眾化的娛樂活動融入此屆世博會,并令爆米花、藍帶啤酒、口香糖等食品從此走入千家萬戶。而1933年芝加哥再一次舉辦世博會時,則直接推動了該國從蕭條走向復蘇:福特汽車生產流水線的首次展出,拉開了“車輪上國家”的序幕,多為臨時建筑的展館,也推動了新型建材和建筑業的發展。
英國倫敦:工業革命櫥窗
在世博會150多年的歷史中,三次成為主辦城市的倫敦雖然在舉辦次數上沒有稱冠,卻因為開啟了世博會的歷史而從此與其有了不可割裂的聯系。有歷史學家認為,1851年的倫敦首屆世博會正式拉開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序幕。它是英國光榮與夢想的縮影,在華麗的水晶宮的背后,隱藏著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而除了記錄當時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文明這一使命外,它還體現了人們對未來前景的展望。
德國漢諾威:千禧之年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為德國創造73萬個就業機會,許多與世博相關的投資和項目一開始就考慮經濟和生態方面的因素,以及后續利用問題。比如科隆茲堡新城區的建立,解決了緊鄰世博會場地的3000戶居民的居住問題,建立了地區快速交通網絡并且延伸了城市輕軌線路,給大漢諾威地區注入了城市景觀的新概念,冠名為“花園城區”。而這股推動力即使在世博會結束之后依然保持著,并且導致了在2001年至2002年期間,大量氣勢恢弘的商業貿易建筑的誕生。
法國巴黎:永遠的埃菲爾鐵塔
先后舉辦過六次世博會的巴黎,當屬承辦該活動最多的城市,但1889年的第四屆巴黎世博會卻永載史冊。在這屆以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的盛會上,其展示了很多令人驚艷的發明創造,比如愛迪生就拿出了自己包括留聲機、白熾燈在內的4000余項專利。不過,堪稱“一件象征19世紀技術成果的作品”則是巴黎為此次世博會設計的埃菲爾鐵塔,直到1930年代,其還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僅在世博期間,埃菲爾鐵塔便接待了200萬游客,它不僅讓此次活動獲得了極大的商業成功,在眾多學者眼中,巴黎還由此躍升為一座典型的世界級城市。
美國紐約:過猶不及
1964年的紐約世博會歷時兩年,是展期最長的博覽會,然而卻也是世博會歷史上一次公認的恥辱。此次展會上展出了復合屏幕、座椅連動式影像式娛樂、伏茲鏡頭,以及如今已成為美國生活方式的可口可樂,迪士尼主題公園的設想也因本屆博覽會而誕生。但由于巨大的投資,創辦者期望用各式各樣的商業來收回投資,而過于濃重的商業氣息導致觀眾駐足不前。兩年里5160多萬美元的收入仍是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