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哥華冬奧會冰壺賽場的背后,隱藏著一個鮮有人問津,卻誘惑重重的新興市場
3月底,央視體育頻道直播2010年女子冰壺世錦賽的時候,已經再也不用像一個多月前那樣詳細介紹賽事規則了。經過中國女子冰壺隊在冬奧會上的精彩演繹,這項不久前許多人甚至還聞所未聞的運動,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中國人的目光。冬奧會期間,該賽事在中央電視臺的收視率一度達到2.8%。不過對于魏德廣來說,冰壺運動獲得如此關注的時間,卻比他預計得晚了將近十年。
早在1996年,做外貿生意的魏德廣在加拿大第一次接觸冰壺時就隱約意識到,這種更依靠智慧而不是體力的運動很適合中國人。花了幾年時間研究,魏決定開辟圍繞冰壺的商業運作模式。2000年,他在懷柔買地開始建造中體奧冰壺運動中心,并為此特意設計了“和”字形的Logo。“這既代表中國文化,又體現了冰壺的精髓。”魏德廣對《環球企業家》說。他預計三到五年內,冰壺就會成為民間運動的寵兒。但實際情況卻是,去年一年,中體奧才接待了五六千名冰壺玩家一一這已然讓魏德廣欣喜不已,因為在此之前,其打造一個冰壺俱樂部的設想甚至都未能實現。
不賺錢的時尚運動
冰壺又稱冰上溜石,起源于蘇格蘭的濱海湖區,最早脫胎于船夫在冰上拋壓船石的工作,后來進入貴族圈再傳人宮廷,就演變成了一種冬季娛樂項目。追隨冰壺文化的起源,魏德廣也將館址定于懷柔水庫附近,但作為商人,他從一開始瞄準的就是冰壺的商業開發。跟冰壺館一起建起來的還有度假村,事實上冰壺館只是度假村的一個項目,魏德廣當時的口號是“以商養館、以館促商”。
有趣的是,近來,有感于它的閑適,以及講究策略和精度的特性,華爾街的精英們也逐漸迷上了冰壺。然而這項被他們形容為“冰上象棋”的運動在中國卻一直普及率很低。2005年中體奧冰壺運動中心冰壺館建成,這是中國第一家專業冰壺場館,而目前,加上哈爾濱的兩家,中國的冰壺專業場地也僅此三個。
也正是出于這個因素,時任國家冬運中心冰球部副部長、現已是中國冰壺隊領隊的李東巖當時找到魏德廣,希望其能為國家隊提供訓練基地。考慮到項目沒有知名度,商業開發也難以進展,魏答應了這個請求。于是g到2009年的1月,中體奧冰壺運動中心都專用于全國的冰壺專業運動員訓練。由于訓練的場地費不多,魏德廣只能用別的地方的錢往冰壺館貼補。據其介紹,從建館到現在,他已經投入1個多億了。
與中體奧冰壺運動中心不同,由于本身場地條件的非專業性,北京紫龍祥滑冰館卻反而漸漸吸引了一批業余冰壺玩家。1998年,紫龍祥滑冰館在日本購買了一臺價值80萬元的整冰機,隨機就附送了一套冰壺設備,這也是該運動首次踏入北京。當時28歲的李欣是滑冰館的一名廚師,對冰壺的認識只停留在電視上看過的幾場比賽轉播。而隨著冰壺設備和一名日本冰壺裁判長的到來,李欣在接受了幾天的培訓后,也成為了一名冰壺教練。不過如今,已有12年冰壺教齡的李已完全有了自豪的資本——在中體奧冰壺館給國家隊提供場地訓練時,李已帶著這些業余玩家開始了每周三次的規律訓練和每年兩次的全國性比賽。
然而,與其說紫龍祥滑冰館的冰壺項目是以俱樂部的方式經營,不如說只是一些30多歲志趣相投的人定期聚集在一起的娛樂。其成員每人每月僅100元的低會費,按李欣的話說“連電費都支付不起,掙錢更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一家名為克林蘭的投資公司2003年曾給紫龍祥滑冰館贊助了一批更新的冰壺設備,并打算對該項目進行投資,但最終沒有推廣起來。而今,由于整冰機的零部件出現故障,冰道達不到冰壺要求的標準,紫龍祥滑冰館已經從去年寒假就停止了接待以團隊為形式的玩家,最初日本送來的那16個冰壺也堆放在冰道邊上成為了擺設。
夢想與現實
幸運的是,僅在中國發展七年時間的冰壺專業競技運動,卻取得了奇跡般的成績。2008的世界女子冰壺錦標賽上,中國女隊獲得亞軍,太平洋冰壺錦標賽上更是三次蟬聯桂冠。今年冬奧會,中國女隊又在這一每個職業運動員都夢寐以求的舞臺上奪取了一塊寶貴的銅牌。而為國家隊提供訓練基地這個曾被魏德廣戲稱為“盡公益”的舉動,也歪打正著地推動了其商業上的發展。
冬奧會之后,隨著冰壺被人們廣泛知曉,來冰壺館玩的人明顯增多。2009年1月中體奧冰壺運動中心開始對外開放時,整整三個月只接待y-個玩家團隊,而今年單是3月份就已經接了10個團,這也使魏德廣終于開始將中體奧度假村的經營重心傾斜到冰壺館上了。
加拿大是冰壺玩家的天堂,每年約有150萬普通人參與這項運動,在加拿大的某些城市,每隔15分鐘車程就會有一個冰壺館。目前該國有上千個俱樂部,產業化發展十分成熟。而魏德廣也給中國的冰壺市場算了一筆賬:如果中國每600個人里只有一個人玩冰壺,就能創造一個200余萬用戶的市場。十幾年前他就設想,圍繞冰壺,可以打造一整條產業鏈:先發展出一批成熟的俱樂部,然后開展俱樂部聯賽。
目前,中體奧每條冰道每小時收費價格是1960元(限10人),加上裝備、教練費用,一次下來每人約300元/時左右。由于花費大且運動本身講究合作,所以其開放后客戶通常都是以團隊形式來玩的公司。諾基亞、西門子、百度這樣的中外大公司現在占大部分比例,他們通過該運動來加強自己團隊的凝聚力——冰壺場上,四個壘的級別位置正如組織中的層級關系。
然而說到底,無論對于中國的消費者還是經營者來說,它仍然是一項高不可攀的項目。如果你是冬奧會期間該賽事的忠實觀眾,個中原因應該早已知曉:由于制造冰壺需要的特殊花崗巖十分稀少,且全世界只有三家生產商可以制作,所以得之很是不易,價格和維護也相應非常昂貴。冰壺的核心設備,都需從國外進口。重量近20公斤的一個冰壺造價就超過一萬,僅一條冰道就需要16個,而中體奧冰壺館有六條冰道。相較于速滑、冰球等其它運動,它對冰面質量要求也更高,目前國內還沒有針對冰壺生產的制冷系統,進口則需要五六百萬。即使是自主品牌生產的冰刷和鞋,一套的價格也要3000元左右。一個館建下來至少成本2000萬元。
福建的一家石材廠曾向魏德廣咨詢生產冰壺的問題,魏回復說:“我可以把標準告訴你,但你要考慮有多少人能買。”設備國產化的前提在于保證設備的需求量,對于冰壺產業來說,建造場館還是首要的。而中體奧冰壺運動館現在仍停留在打造一個模式和樣板的階段,如何讓投資商相信這可以盈利,是他們主要探索的方向。中體奧計劃陸續推出諸如夏令營、培訓、俱樂部會員等等項目。“先從掃盲開始。”魏德廣說。
魏坦言,國內的市場要做起來,還是需要參與者,需要更多的資金助力。他也曾跟人談過合作,但想來投資的人都太過急功近利。魏夢想將上海、廣州等具備較強消費能力的城市,都納入他的冰壺產業鏈版圖中,在這個基礎上再跟進生產設備供應商等,“到時拉動上百億的投資應該都不是問題,上市也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