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在華跨國公司并不乏大事件??煽诳蓸穮R源收購案流產,力拓中國員工涉嫌侵犯商業機密入獄,谷歌關閉中國內地搜索業務……盡管這些事件的不幸之處并不相同,但串點成線,的確會讓人看到新的危險信號:中國在實行開放政策擁抱外資多年后,熱情正在冷卻;而外資對中國商業環境的抱怨,也由例行的意識形態考量轉為實實在在的憂慮。
重估時刻真的到來了嗎?
“開放”政策在1990年代大力實施之際,正是全球化在經濟領域加速重新調整國際分工合作布局之時。結果是一個典型的雙贏局面:中國贏得了為眾多發達市場經濟體生產低成本產品的機會;發達市場則不僅能買到“中國制造”的便宜進口產品,還可以向中國提供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
但現在,中國在全球所擁有的經濟位勢已完全不同。在鋼鐵、汽車和通信等眾多領域,中國都已是全球第一大市場。真正的轉折點始于2008年夏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得益于中國經濟在危機中的非凡表現,中國在去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制造國,更有望在今年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不但重寫了中國經濟版圖在全球坐標系的位置,更助燃了基于強烈自信基礎上的經濟民族主義情緒。
在經濟民族主義者看來,引進資金、管理和技術這三大開放要旨,天平都正偏向中國這一邊:中國有著令世界其它國家艷羨的龐大外匯儲備,國有企業則坐擁大量現金;一般現代企業的運營管理模塊,已是公開的商品。而所謂西方現代企業治理的精髓,如果居然是全球金融危機的一大元兇的活,又怎能再成為中國企業效仿的樣板呢?技術看起來仍是壁壘,但“夠用就好”似乎已成為眾多日益商品化行業的通行法則。更何況,中國企業的實力已有不俗的增長——即便不考慮國有壟斷企業的天然優勢,像聯想和華為這樣民營背景高科技企業的崛起,也在證明中國企業并不乏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和創新能力。過去流行多年的對“狼來了”的恐懼悲情故事正變成對“本土冠軍”的頂禮膜拜。
跨國公司則是另一個故事。直到1990年代末,大多跨國企業仍未發現中國市場是他們的應許之地,差不多近1/3處于虧損狀態。但現在,中國市場不僅是眾多跨國企業快速增長的收入來源之一,還是其利潤增長源泉。在全球經濟陡然面對衰退挑戰之際,跨國企業中國業務增長的重要性更是大于以往。但由于中國監管體系的強化和本土競爭對手的上位,他們發現向中國銷售產品或是投資本地業務的難度也大于以往
沖突看起來不可避免,卻是一個新興經濟體在快速趕超階段的必然產物。與商品和服務貿易不同,外商投資并沒有一個國際性的規則框架,這為歧見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以中國近鄰日韓為例,兩國在經濟趕超階段也對外資有諸多限制。中國加速融入全球經濟勢必會放大中國商業力量的上升動能,但對此,全球經濟剛開始認真做迎接這種變革的準備。
無論如何,對眾多跨國企業來說,中國市場的去與留已不再是選項。金融危機爆發前,更低成本新興經濟體對中國制造優勢的威脅一度甚囂塵上。但現在,一些跨國企業領導人已經意識到,將中國單純定位成為發達市場需求服務的“世界工廠”有其明顯戰略盲點——一忽略了中國不斷擴張的、逾10億人的龐大內需市場。中國汽車市場在去年的爆棚之盛給跨國廠商的一大教訓,便是中國消費者購買力已不再局限在“先富起來”的東南沿海市場。
對于更加自信的中國經濟民族主義者,仍需謹記中國目前為止的經濟神話仍是基于“量”的基礎上的勝利。在沒有掌握高價值產業鏈話語權之前,不妨看一下摩根上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的建議:全球化的第一撥受益者是全體大眾,而第二撥受益者則是那些擁有資本的人,僅有一把子力氣已是無濟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