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沙問題僅僅是掩蓋并網難題的又一種托辭
新能源正而臨冰火兩重天的境遇——低碳經濟在兩會期間被熱捧,而中國發展最早、最成熟的風電卻不斷遭到批評。
最近引起軒然大波的批評來自工信部副部長苗圩,他認為在風沙的侵襲下,那些聳立在大西北的巨大風車正淪落為形象工程,他點名說,“特別是甘肅那個千萬千瓦級的風力發電站。”隨著中國在去年成為全球風電裝機增速最快國家,對中國風電表示擔憂的人越來越多,但從未有人將攻擊電放在“風沙”這樣的技術層面。
初看起來,苗圩的分析不無道理。在甘肅的玉門、瓜州一帶,中間地勢平坦,南北分別是祁連山和北山,兩山夾一谷的地形使這里形成的巨大風口使其成為建風電場的理想之地,但由于處于茫茫戈壁地區,風沙揚塵天氣也并不鮮見。因此,苗認為在西部上馬過多風電項目并不符合我國國情,“再過5年,壽命肯定要出問題。”苗圩表示。
不過,這并未阻擋成群結隊的大型央企涌入這一地區的熱情,中電投、大唐、華能、國電、國投、中水投等20多家企業的風電項目均建于此。在為這些項目提供了大量風電設備的金風科技副總裁王明相印象里,風沙從未成為其擔心的問題。“風沙對風機的影響并不大,因為風機在設計時就已經考慮到會有風沙侵蝕的問題。”王明相告訴《環球企業家》,從金風科技在這千萬千瓦級的風電項目中中標的81萬千瓦的建設經驗看來,風沙并未對風機造成影響。
與王明相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鑒衡認證中心風能事業部的經理張宇,他的工作是根據對不同廠家的風機設備進行檢測認證。在張看來,風沙對風機的損害不外乎兩方面,一是風沙的撞擊,撞擊力很弱,風機表面的涂料足以承受。二是沙塵進入風機,但因為風機有嚴密的密封裝置,能進入其內部的風沙極其有限。在鑒衡認證的認證項目里,風機抗風沙并非固定的評估項目,只有在企業主動要求的情況下才進行,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企業要求過。
“酒泉一年就一兩次沙塵暴,每次只持續幾個小時,這對于風機的損害是十分微弱的。”中電國際酒泉風力發電公司總經理許廣生告訴《環球企業家》,從其在酒泉3年的風電運營經驗來看,沙塵暴也并非頻頻造訪。
到此或可得出結論,風沙門僅是近年來風電爭鋒中的一輪小波瀾。風沙對風機的磨損,較于并網問題可能相當于蚊蟲叮咬之于蟒蛇襲擊。事實上,正是因為無法將所發電力輸入國家電網體系,才有近三分之一的酒泉風電設備淪為空轉的“形象工程”。這些產能并非真的過剩,遠在東部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電力緊缺仍是常態,問題在于國家電網尚沒有能力把二者之間的鴻溝打通。
目前,甘肅的西電東送能力僅70萬千瓦,而酒泉市去年的風電裝機容量就超過100千瓦,到2015年這一數字將攀至1271萬千瓦。要徹底跟上風電的發展速度,國家電網需投資上千億資金,與三峽工程的投資相當。
即便送出問題得以解決,風電時斷時續的不穩定性對于以“安全穩定”為第一政治要務的國家電網仍是最大的威脅。要解決這一問題,要么進行儲能,要么再在風電場附近投資一座調峰的火電站。前者在全球因技術問題尚未突破遠未達到商業化要求,后者則同樣因為投資巨大而不具備可操作性。
在這樣的現實困境下'風電從業者的希望則更多的寄托于決策者一再強調的智能電網身上,但這—超級宏大的工程剛剛發軔,對眼下的并網難題也是于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