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本土汽車廠商面對著與當年豐田類似的誘惑:規模、速度、觸手可及的市場機會
按理說,豐田史無前例的“質量危機”也能造就無窮機會。在美國,底特律巨頭趁火打劫;在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則可以從企業發展戰略層面,攻取他山之石。
遺憾的是,中國汽車業并未對此進行認真反思。
一種看似真知灼見的觀點已占據了輿論主流:一切應歸咎于奪冠的野心及快速擴張造成的失控。的確,貪婪導致豐田企業文化偏離了正常軌道。但另一方面,如果對豐田所處的獨特市場環境有所了解,你會不禁困惑,追求第一的發展目標難道毫無合理性可言?
從2000年開始,得益于美國汽車消費習慣的改變,排量、尺寸、油耗更小的轎車深受市場青睞,豐田在美國銷量一飛沖天,底特律三大汽車巨頭的市場份額卻日趨下滑。迫于生存壓力,三巨頭開始不同程度的自我變革,痛下決心整改公司的結構性問題。
與此同時,豐田在日本本土市場增長緩慢,底特律巨頭卻大規模滲透進入日本本土汽車產業。當時戴姆勒一克萊斯勒控制了三菱汽車1/3的股份,福特則控制了馬自達。通用汽車曾同時擁有斯巴魯20%的股份、五十鈴49%的股份,以及鈴木10%的股份。保持純正大和血統的公司,唯有豐田和本田。
而豐田唯有加強對美國市場的攻擊性,才能緩解失衡狀態。進入21世紀,“規模至上”的思潮風行底特律,一半利潤來自美國的豐田對此難以抵御。此番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國汽車市場空間巨大,競爭對手處于低谷,對當時的豐田來說,快速擴張不啻為一種建立市場話語權的合理選擇。
這一切有助于理解中國本土廠商的當下處境。2004年后,中國汽車市場開始井噴式增長,終在2009年晉升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盡管2010年增幅預期有所降低,但仍有望衛冕。這意味著,中國本土汽車廠商面對著與當年的豐田類似的誘惑:規模、速度、觸手可及的機會。
機會也可能稍縱即逝。中國汽車制造商為此不惜一切代價——比亞迪公司董事長王傳福在2008年公開宣布,公司計劃在2015年成為中國第一,2025年成為世界第一。因收購沃爾沃品牌而風頭正勁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也設定了類似目標。在2007年接受本刊采訪時,他表示要在2015年實現200萬輛銷量。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誘惑類似,危險也會類似。如何在追求快速擴張的同時,避免油門踏板失控呢?其實,學習豐田生產方式仍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這家日本公司遭受如此重創,正是因其偏離傳統理念所致。鑒于此,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們應當清醒認識到,永遠不要偏離自身實現成功所依賴的正確模式,無論這~模式多么陳舊。另—方面,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最高管理層不可固步自封,必須要引入監管體制,通過設立獨立董事等方法,讓第三方的客觀意見成為公司制定戰略決策的重要基礎。 成為市場第一,這樣的目標本身并無過錯。前提是,管理層必須為此提供足夠的資源支持。這不僅涉及產能擴充和車型更新,更重要的是對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把控能力。“超常規發展沒有問題,關鍵在于企業的能力能不能持續地跟上?!辈┧构芾碜稍児靖呒壗浝砼聿ǜ嬖V本刊,“否則,企業快速擴張肯定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