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谷熏
日本同志社大學畢業后,作為電視紀錄片的導演開始創作活動。1989年以后,積極在中國開展采訪活動。1997年,設立蓮影視制作公司。主要作品有NHK 特別節目《告白——迷路者》、《唐人街》、《獨生子女》、《客家圓樓》、《廣州青春留言》、《西方黃金夢》、《黃土地的今天》(獲蒙特利爾國際電視節金獎)等。《延安的女兒》是其首部長篇紀錄影片。
2010年3月26日,在慶祝NHK電視臺衛視開播20周年紀念日的精選節目中,他們選擇了日本導演池谷薰于2002年完成的長紀錄片《延安的女兒》,影片在當時就獲得了卡洛維法利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 賓夕法尼亞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等獎項。
影片講述了一個叫海霞的延安農村女孩尋找自己親生父母的故事。海霞1972年生于延安地區的貧窮山村,她的父母是一對來自北京的知識青年,當時是禁欲的年代,戀愛被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如果還有懷孕的事情發生,男方就會因為流氓行為被判罪。所以海霞出生以后,父母都接受了處分,不知去往何方。海霞被當地農民收養。養父一家始終隱瞞著這段歷史。海霞結婚生子以后,村里人告訴了她真相,但是快30年過去了,已經沒有人知道她的親生父母在哪里。
故事是由一個叫黃玉領的男子帶著池谷薰去農村、北京各處尋找和拍攝的,也許是因為他有過同樣不幸的遭遇,所以想幫助海霞找到自己的父母。黃玉領是北京長辛店一中的知青,1968年來到延安插隊,結果因為和一個知青女孩戀愛,并使女孩懷孕而獲刑5年。最后人工流產,他的孩子沒有生下來。黃玉領在強制勞改以后,再也沒有回到北京,在當地開了一間小飯店。
影片在海霞尋找父母的故事之外,又延伸出幾條副線,除了黃玉領以外,還有一個叫王偉的當地農民,當年是生產隊的會計,和一個北京女知青戀愛了,后來說他強奸了女孩,判了15年的徒刑。直到今天,王偉都在叫冤,他說,他們當初連手都沒有碰過,強奸也沒有具體的說法,沒有時間、地點和細節,是一個叫郭忠民的北京干部強迫他認罪的。王偉敘說時,導演給了他很近的特寫鏡頭,你看見的是一個滿臉皺紋的老人。
黃玉領到北京尋到郭忠民時,郭忠民同樣是一頭白發。郭忠民不由得說起了他的故事: 當年為了去延安管理這些知青,自己幼小的孩子被送往老家,由母親照顧,但是生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孩子變成了聾子。他堅持說,他沒有強迫王偉,是和當時的公檢法一起查辦的。在場的人都沉默著,因為誰都知道,文革中,沒有法制的年代,這樣的查辦是很難說明白真相的,一句話:破壞上山下鄉,就足以構成罪行而宣判你。
拍攝顯然是艱苦的,有一個鏡頭,讓人一下就明白了,村子里的人是在怎樣的環境下生存的。村口,突然一陣狂風刮來,攝影機停在那里一動不動,開始是黃土飛揚,然后是村子里的人在狂奔,最后是大風卷起的黃土,把整個畫面覆蓋了,簡直像特技鏡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池谷薰堅持了兩年,拍攝了170小時的素材,完成了這部兩小時長度的紀錄片。
可是,對于導演來說,更艱苦的大概是尋找事實的真相。在你面前,所有的人都讓你同情,海霞的生父王露成,在北京一家工廠倒著三班,住在一個小平房里,昏暗的燈光下,你能看見一個被生活磨難著的男人。還有海霞的養父母,他們不愿讓海霞去北京看望生父。海霞的生母一直沒有出場,影片結束的時候,在接聽電話時,她的回答是:不愿意認領自己的女兒。
今天的世界已經被我們太多絢麗的“秀場”占領了,生活被粉飾一新,被強調了的盛世和進步;電影已經被娛樂全面吞噬,人們快樂得沒有了思考。我不是想說《延安的女兒》有多了不起,這部紀錄片原本只是為NHK高清頻道而制作的,因為沒有燈光照明的輔助,高清攝像機拍攝出來的畫質,總是不能給人以漂亮的感覺,從影像的質感上說,《延安的女兒》沒有什么特別出色的畫面,甚至顯得有些粗糙;對于像我這樣經歷了插隊和文革的人來說,故事的思考和角度,由于是一個外國人拍攝,也顯得有些單薄。但是當影片結束時,我還是被感動了,這樣的故事,竟然是由一個日本人來關注、拍攝。影片的平實和坦然,讓我看見了農村的海霞、沒有回京的黃玉領的真誠和質樸,看見了土地給中國人的情感,看見了變化中的北京,以及這些居住在城里的人的實際和冷漠。
影片展示給我的任何一點細節,都值得尊敬。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導演截選后的真實,你終于會看見,一個給予我們年輕時代那么多浪漫色彩的“延安”,在現實生活中,被剝離了所有的夢幻和色彩后,展現出的是貧困、封閉而艱難的現實。它讓我們意識到,在一段沒有思考、被遺忘的歷史后面,如果我們再不去反思和面對它的話,我們的后代將為我們的遺忘和冷漠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