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和”?
在中國歷史上一向認為“和”與“同”是不同的兩個概念,這就是“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期的太史伯就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和諧才能生長萬物,同一就不能發展。
他解釋了“和”與“同”的區別:“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之。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先民把土和金、木、水、火配合起來,作成千百種東西。可見“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則是“和”。
何為和諧企業?
從企業內部看,企業領導與領導之間,領導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領導員工與企業之間都要和諧。從企業外部來看,要有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制度環境。從企業的內外部關系看,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上級領導部門、企業與社會、企業與自然環境,都要有一種和諧的良好關系。只有達到這三個層面的“和”,才是“太和”,才能稱得上和諧企業。
如何建構和諧企業?
怎樣建構和諧企業,不僅是企業本身的問題,而且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從本質上說,“和諧”不僅是一項管理準則,而且是一種倫理道德,是一種價值觀念。企業價值觀不僅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企業管理、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企業的價值觀包括企業的基本信念、終極目標、價值取向、價值信仰、企業精神、共同愿景、思維方式、行為準則。
企業的價值觀說到底就是人的價值觀。因而和諧企業的關鍵和標志就是人的和諧。孟子早就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確,社會要穩定、企業要發展,都必須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和諧。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國學精華是和諧企業建設的先導,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國學“和實生物”“和而不同”“和為貴”的價值觀應當成為企業的基本信念和終極目標。
企業內部、外部、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的根源,從根本上講就是缺乏建立在統一的價值觀上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
中國的企業面臨的最大危機正是信仰的危機。作為中國企業應當具備什么信仰?當然應該是國學的精華一“太和”的價值觀。要達到“太和”的最終目標,需要采用“調和”“中和”“平和”“合和”“保和”的手段和途徑。
簡單的說就是要做到儒家的“五德”——仁、義、禮、智、信。其中“仁”是出發點,“信”是道德底線,這是上到企業最高領導,下到企業每一位員工都需要遵守的。這種遵守不應該是強迫的,而應該既是自發的,又是自覺的,這就需要將之誘導進入每一個人的潛意識領域。
在企業內部,企業領導班子應該是公正、公平、公開、團結、民主、協作、廉潔、有戰斗力;領導和員工之間要互相溝通、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員工和員工之間要平等友愛、團結互助、謙讓,誠實守信、融洽相處。各個部門之間要團結協作、互相支持。從而形成——仁愛、正義、禮讓、理智、誠信的“五德”氛圍,緩和乃至消解各種人際矛盾,在共同的價值觀基礎上建立一套大家普遍認同的和管理制度、管理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和諧的大家庭。
在企業外部,要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要在生產經營實踐中建立“利己利他”的管理模式。佛家說“自度度人”“利己——自度”是生存的需要,“利他——度人”是發展的需要,要在“利己”與“利他”之間找到平衡。要強化企業與客戶、企業與企業、企業與上司、企業與社會的合作意識,破除你死我活的舊競爭觀念,互相信任、互相體諒和互相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企業與外部的真正和諧,創造企業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