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家庭關注什么,就意味著最終會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但也許很多爸爸關注的問題,卻讓媽媽覺得不可思議,或者是覺得還很遙遠。有時候,他帶孩子的一些方式還會讓人覺得可笑和不滿。但實際上,這些關鍵點正是基于一個男性擁有的理性及全局思維來考慮的,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確實也非常必要。甚至,那往往就是一個人的核心本質。
獨特性
原來我看見孩子時,不覺得他們有什么不同,不都是小孩子嘛!但真的等到自己開始養孩子,才發現孩子太不一樣了,每個孩子都有鮮明的個性,這甚至從他們一出生就能被察覺。比如小米是個性格溫和的小家伙,每次餓了就哼唧哼唧,很少哭,更別說大哭了,即使媽媽動作慢了點也沒關系。但和我們同一個病房的小姑娘卻是個暴脾氣,每次都要放聲大哭,要是喂得不及時,甚至能把自己哭暈過去。
再長大點,孩子們在一起玩得機會多了,更能看出個性的不同。比如小米在玩耍中總是最好說話的那個,人家要搶她的東西,她趕緊雙手遞上去,避免任何沖突;而她的好朋友小虎就不可能讓別人把自己手里的東西拿走,打不過就連咬帶踢。小米喜歡玩積木,對娃娃一點不感興趣;可她的另一個好朋友只喜歡芭比,其他的玩具看都不看一眼。
我的視角
我并不覺得孩子哪種個性好,哪種個性不好。中國有句老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不能妄圖改變孩子,把她培養成另外一個人。而是需要去維護她的個性,尊重屬于她的獨特性。也許我們父母需要做的,是針對孩子的獨特性幫助孩子揚長避短。
另外,我想就是要逐漸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在整個的養育過程中,沒有比幫助孩子成為她自己更重要的了!(小米爸爸,女兒3歲)
獨立思考
兒子有一天回來說老師給他們講了《小貓釣魚》的故事,之后告訴他們做事要專心致志、有毅力,才能有收獲。但他覺得,小貓玩了一天很充實,看了蜻蜓,捉了蝴蝶,多快樂呀!而且它看見貓媽媽釣著了大魚,就應該玩得更安心了,反正不都是媽媽買菜、做飯給孩子吃嗎?!我對兒子能提出自己如此不同的想法感到欣慰。
我的視角
要學會獨立思考,孩子需要的是對話,而不是命令。所以我建議所有家庭都保持一起吃晚飯的習慣,這個時間不僅大家能夠相聚,更是可以不斷啟發孩子獨立思考,表達自己觀點的契機。因為通常在吃飯時,大家會很輕松地聊起一天的遭遇,那么,只要簡單地問孩子一聲:“你是怎么看的?”就能讓孩子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思考。而且,孩子的回答往往很精彩,因為他不用常規思維想事,也不受世俗的約定。聽聽他的看法說不定能使我們的思路更開闊呢!
孩子需要“停機”。停下來的時候,他才有時間和空間思考。這也就是我為什么總反對他的媽媽想把孩子的周末都排滿的原因。我認為,大多數時間,應該讓孩子隨意玩耍,我們可以坐在一邊看自己的書,遠遠地陪著他就行了。當然,這也是我看孩子時,他媽媽特別反感的地方,她認為我不負責任。她覺得好的照看者應該無時無刻地不跟孩子說話、游戲,但我希望孩子也有自己的時間、空間,想想如果一個人每天24小時被別人守在身邊,會舒服嗎?還能思考嗎?(小可爹,兒子5歲)
幽默感
很多小孩來我們家都是為了找我玩,因為我喜歡跟小朋友們吹牛皮、信口開河。比如告訴他們我昨天見到了奧特曼,或者是我小時候吃過月亮,涼絲絲的,跟冰激凌一樣。看著小家伙們都用一種特別崇拜的目光看著我,我也很開心。
雖然孩子的媽媽總說我沒正形,沒見過我這么當爸爸的。但我覺得孩子理應有更多的天真,保持天真說明她生活得很安全。
我的視角
我希望孩子學會經常和生活開玩笑,欣賞那些看上去荒謬的事物,比如覺得自己在院子里看到了老虎,幻想自己會飛起來……而不是被稍微不合常理的事情就被嚇得目瞪口呆。比如我每次接孩子回家后都會跟她開一個玩笑,問她是不是看某樣玩具或家具有點古怪,好像跟早上我們走的時候不一樣了。讓她想象我們不在家時,各種玩具、家具是怎么開心地玩耍的。
孩子懂禮儀、守規矩當然非常重要,但是一個過于謹慎的孩子會讓人感覺缺乏生機,毫無童趣。在成人世界里,很多科學家、藝術家其實很幽默。而且他們非常欣賞孩子獨具的思維模式和天真遐想。那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朵朵爸爸,女兒6歲)
渴望
我小時候強烈地希望擁有一支用自行車鏈條做的手槍和一身白藍三條的運動服,無數次夢見過我擁有了它們,激動地醒來。這些渴望到現在還歷歷在目,讓我在很多時候學會去珍惜。
當我有一次問兒子的一個好朋友,過生日時希望爸爸媽媽送什么禮物時,那個小家伙顯得很茫然。后來,我去他家里的時候發現,他擁有一間擺滿了各種玩具的玩具房,他真的不需要任何禮物了。而且,即使有禮物,也不會使他激動,更不會被珍惜。
我的視角
我希望孩子能感受到一種不被滿足的渴望,不想讓他有“生活太容易”、“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感受。當一切唾手可得時,一切就都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一個人也就容易喪失斗志和對生活的熱愛。
當然,我并不想剝奪孩子的快樂。但慢慢你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渴望越多,他也越能體會到更多的快樂。因為任何小小的滿足,都可以使他快樂很久。
渴望背后是有價值的,在他更大一些的時候,我們還得讓他區分這些價值。哪些渴望是沒有必要的,比如過多的衣服、類似的玩具;哪些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的,比如度假、上自己喜歡的興趣班。(云亮,兒子4歲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