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中工作將近11年了,也算是一個老教師了。一中有著輝煌的成績,每年都有數百人考入一流學府,這一方面要歸功于老師的教學能力高,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學生的基礎好,學習習慣好,自控能力強。由于長時間教授這些學生,我的授課方式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比如授課時偏重講解知識點,忽視了對學生興趣的引導;喜歡講難題,忽視了對基礎知識的要求等等。當然,這些教學方法在面對這些幾乎不用操什么心的學生時,在面對高考的壓力時,還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不過,今年情況變了,我不得不從一個老教師,又變成了一名新教師。
首先,學生變了。今年我教的是分校的學生,分校的學生基礎差。在第一次摸底考試時,每個班只有幾個人考到全校的800名以內,其余的學生幾乎全部墊底。成績差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學習習慣不好,比如智力的因素等等。課堂上,睡覺、說話等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明顯增多,幾乎占了半壁江山,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樂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教學要求變了。學生使用的是新教材。課程改革提出: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會學習,學會生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倡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社會和科技發展相聯系;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樂于動手。新課程的全新理念,必將對具有操作意義的課堂教學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必須改變自己是老教師的觀點,以前的經驗和教訓只能部分借鑒。那么,作為一名新教師,我該怎樣實施教學,既保證每個學生的成績,又能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呢?
首先,在知識定位上,我確定了80%的原則。學生基礎較差,因此在引導和解釋知識點時必然會花更多的時間,這就不能求全了,而要求準,能掌握多少就講多少。總分750分,80%就是600分。學生如果能拿到這600分,就可以順利升入一所較好的一本學校了(2009年河南省理綜的一本分數線是567分),而這幾乎是這里的每個學生都不敢奢望的。那么這80%,其實就是各種基礎題的分值。所以在教學中,我的原則是“不擴展,不加深”——以課本為基準,難度上不擴展,深度上不加深;“重引導,重基礎”——更多的時間用來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用各種方法幫助其掌握基礎知識點。
其次,在課堂操作中,要深入領會新課改的要求,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從“以教定學”轉向“以學定教”,不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盡量使自己具有學生的心靈,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從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角度、文化積累等方面體驗和把握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與學生一起交流,與學生一起活動,與學生一起共建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
在實踐中,還是有很多問題的,比如課堂討論的時間問題。時間少了,課堂討論往往是淺嘗輒止,流于形式,沒有什么效果;時間多了,規定的教學任務又無法完成。我也是邊教邊學,及時反思,逐漸摸索出比較適合的方法,收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一段時間以來,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成績得到提高,學習能力得到培養。
再就是對于分校學生,我感到及時掌握對他們很重要,所以每一節課,我都在練習鞏固之后,盡量擠出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背誦,效果很好。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的學習熱情高漲了,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