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縛,“以聲求義”,找尋它的本義,不能望文生義而“硬解”。清代學者王念孫說得好:“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解,則詰為病矣?!鼻叭藢⑸厦嫠e例①“莊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莊公,至寤時始覺其生?!币挥X醒來孩子已生下,又何“驚”之有?所以這樣的解釋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的重要性。
關鍵詞:結構;讀音;例證
所謂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確切一點說,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現象。“通”,意思是通用;“假”,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個字叫本字,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作為古代的用字現象,我們在學習中必須掌握它在音、形、意方面的獨特語法現象,從而為我們學習文言文和更好地掌握母語服務。對于通假字的學習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一、在結構中認知
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聲字的話,則多具有相同的聲符。由于漢字中形聲字占的比例極大,通假以音同音近為前提,所以通假多見于形聲字,而于形聲字中又特別以具有相同聲符者居多。例如:財—材、涂—途、?!獓L、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靜—凈、僇—戳、說—脫、訟—頌、廩—懔、錫—賜、刑—形、政—征、悟—晤等。當然,聲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聲符相同的形聲字,因而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猶、時—伺、趣—促等,則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較小罷了。
二、在讀音中辨析
古人在記錄語言里的某一個“詞”的時候,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例如《鴻門宴》:“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逼渲小霸椋▃ǎo)”字通“早”。本來表示“早晨”的zǎo應寫作“早”,但這里卻寫成“蚤”?!霸椤钡谋玖x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寫成“蚤”,只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義。即“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義。(《孟子·梁惠王上》)“板(版)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保ó厱N《活板》)“被(披)明月兮珮寶璐。”(屈原《涉江》)等。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解釋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雖然通假與假借有區別,但讀音上相同是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個字,當然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現代的讀音,所以準確地說應是“古音通假”。具體做法,就是在我們閱讀文言文時,如果發現某個字,其按通常的意義解釋不通,就可以用某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釋,以達到辨析通順、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孟子》)一句中,“頒白”二字不成語,不可解,必須知道“頒”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須音同或音近,必須以兩者古音相通為依據,然后根據字音尋找它所替代的本字。
三、在例證中認知
語言是具有社會性的,例子愈多愈說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無”通“毋”:“令壯者無取老婦”(《勾踐滅吳》)“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鄭伯克段于鄢》),“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這些例子,說明“無”通“毋”非屬偶然。還有像“而”通“爾”(你的,代詞):“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史記》),“而翁長銓,遷我京職”(《記王忠肅公翱事》),“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若欲死而父,即前斗”(《書博雞者事》)。再如“反”通“返”(返回,歸來):“其良人出必饜酒肉而后反”(《孟子》),“人窮則反本”(《孟子》),“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與朱元思書》),“蓋亦反其本矣“(《孟子》),“責收畢,以何市而反”(《戰國策》),“寒暑易節,始一反焉”等。
通假字是字的臨時代用現象,它的出現加深了表意漢字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