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適應當前教育改革形勢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和途徑,讓學生積極從事實踐活動,在動手、動腦、實踐操作中理解知識,鞏固技能,從而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實踐;創新;生活;自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適應當前教育改革形勢的要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說明學生的數學知識經驗不僅僅依靠書本獲得,還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去學習和獲得。因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主動探究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
一、實踐——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課程改革的方向,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接觸社會,打開學生的眼界,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的實際,組織教與學,從而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歸生活。
例如:《元、角、分的認識》一課,當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人民幣后,教師設計一個“小小超市”,超市里有各種學習用品,并都明碼標價,教師發給每位學生一個信封,讓學生用信封中的錢自由地購買學習用品。通過這種實踐活動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做到讓數學回歸生活。
二、實踐——知識的載體
數學概念一般比較難教學,教師如能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采用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的教學,就能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建立這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學“體積”這個概念,概念中的“空間”“物體占空間”“物體占空間的大小”等內容不易理解,教師可設計一些“數學事實”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知識。
1.用手摸一摸自己課桌的抽屜(空抽屜)理解“空間”,再把書包放進去后再摸一摸,讓學生感覺。此時學生會說“空間變小了”。為什么空間變小了,使學生理解“物體占空間”。
2.抽屜里只放一個文具盒,再摸一摸,覺得與剛才放一個書包相比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使學生理解“物體占空間的大小”。
通過以上摸一摸,比一比,議一議,學生會發現書包與文具盒占抽屜的空間有大小之分這個事實,在此基礎上建立“體積”概念,就容易多了。
三、實踐——自學的法寶
實踐活動材料是指學生在使用這些材料時,材料自身能體現某些客觀規律或通過材料間的相互作用能揭示某種數學本質的物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根據實踐活動內容的需要,在研究材料特點的基礎上,精心選擇、提供那些與揭示數學概念、數學道理有關的,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材料,讓學生放手實踐。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給每組提供了三套實驗材料:一套空心的同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一套空心的圓錐的底和高分別大于圓柱的底和高的圓柱與圓錐;一套空心的圓錐的底和高分別小于圓柱的底和高的圓柱與圓錐。然后讓學生借助水和沙子等材料,運用這些材料分組實驗,探究圓錐與圓柱的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證明這一相對嚴密的思維過程,得出這樣的結論:同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1/3;同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等于圓錐體積的3倍;不同底不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或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圓柱的體積。在這一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既學會了選擇材料、運用材料,也學會了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學會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提供實踐活動材料時,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提供面向全體學生的實踐活動材料;其二是提供能全面揭示數學本質的材料;其三是提供產生不同探究思路的材料。
四、實踐——創新的源泉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目的。學習就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做一做、量一量、驗一驗、用一用,學會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能和創新意識。
例如《統計》一課,通過統計班上每一小組的總人數以及男生和女生的人數,讓學生通過這些人數編數學問題,課后去了解生活中物體的數量,并編出數學應用題,學生通過數各種物體,編出了許多應用題,有關樹木、家禽、桌子、汽車等之類的應用題。在實際活動中,學生知道了數隨處可見,無處不在,而且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需要去探索、去發現。教師也應根據教學的實際,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周圍環境相聯系,幫助他們在形成知識、技能的同時,感受數學應用范圍之廣。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現實生活問題,了解數學的價值;在實踐中使用和應用數學,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去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這樣,學生就會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興市溪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