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精心設計主題,優化活動環節,多種形式展示成果。通過不斷的訓練,既增長學生見識激發學習興趣,又有效提高自身閱讀和寫作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實踐;主題;環節;成果;素養
皮亞杰指出:活動既是認識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人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形成主體性,只有在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主體性,因而,對學生而言,活動性學習是其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礎。新課程要求:“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迸囵B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因此,筆者認為,中學語文教師應當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為有效載體,通過學生豐富的實踐積累,引領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和作用,構建自主高效的優質課堂教學,建設科學先進的課堂文化,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設計活動主題,滲透人文性,注重實踐性
根據新課標要求,每年級一學期至少有三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我根據教材要求,農村教育資源的客觀性及各年級學生年齡特征,整體把握,有梯度、有深度地設計活動主題。如:七年級下學期設計了三個活動主題:(1)領略大自然的美麗神奇;(2)我們喜看新農村;(3)我愛綠色家園。其設計目的在于:春天到了,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大自然充滿生機和活力,帶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沐浴在綠色的海洋中,領略大自然的美麗神奇,感悟新農村與大自然美景的笙瑟合璧,學生自然進入第二主題——喜看農村新變化??芍^山美、水秀、人杰地靈,面對此情此景,如何保護我們美麗的綠色家園?三個主題環環相扣,既體現了新農村的鄉土氣息,又自然地滲透了人文教育,感悟在我心中——愛護綠色家園,人人從我做起。
二、優化活動環節,體現主動性,增強趣味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沒有固定模式,但固定不變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是以下三個具體環節來實踐的:搜集整理—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通過具體活動,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合作—交流—運用資源和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同時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自主學習習慣。如:我在八年級設計了“名人故事大家談”這個話題課,并布置一個月后召開“誰說女子不如男”專題辯論會,給學生一個月的搜集整理時間。同學們群情激昂,興趣濃厚,積極投身于資料的搜集整理中,圖書館、閱覽室、微機室到處都是同學們查閱資料的身影,并相應地進行了分類整理,在他們的廣泛查閱中,積累了大量的語文素材,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詞匯和內容。接下來是合作與交流環節,我準時召開了“誰說女子不如男”專題辯論會,辯論雙方唇槍舌劍,慷慨激昂,從古至今,由中到外,列舉事例典型確鑿,辯論會語言精練簡潔,材料充分得令人出乎意料,使全體師生受益匪淺。同學們在辯論中鍛煉了說的能力,學會了運用逆向思維、求異思維,大膽創新,大膽質疑,用流暢的語言闡述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提高學生觀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
三、展示活動成果,強化知識性,激勵創新性
新教材增加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單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更重要的是以“活動”為載體,以“說”為重點訓練對象。在具體的活動中,學生搜集了大量的知識素材,能否運用到學習上是語文綜合活動課的關鍵。因此,在每堂課都進行了課前三分鐘成果展示,形式不限。如:講故事、演講比賽、評析名家、小小主持人等等,目的在于讓學生學以致用,將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達到資源共享。每期活動結束后,都必須追蹤進行專題作文訓練。要想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我認為應把握三個要點:(1)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活動“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2)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如合作策劃研究主題,合作制訂研究計劃,合作收集相關資料,合作分析檢查問題,合作展示學習成果等。(3)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既不是“旁觀者”和“局外人”,也不是主宰者和操作者,而是指導者、支持者與參與者。
實踐出真知。同學們在活動中搜尋寫作的“活水之源”,有效地解決了提筆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苦,作文水平提高了,作文內容不再千篇一律,有了自己別致的構思、新穎的立意、巧妙的結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種新型的活動課型,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其實,這種課型就是寓“聽”“說”“讀”“寫”于活動中,是寓教于樂課型的典范,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參與的樂趣,在參與中達到學習知識、形成能力、提高素養的目的。
(作者單位 河北省灤平縣張百灣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