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比前幾年鮮活、生動了許多,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愉悅、寬松、平等學習著語文。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也“不甘落后”,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課改熱潮,很多一線教師也作出巨大努力:學習、研討和借鑒新課程理論,尋找并努力拉近特教與普通教育的差距,并以其精髓融入特教課堂教學之中,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以生為本、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學現象。深入其中,不難發現這些“熱點”中似乎已經隱含著一種形式化、程式化、扭曲化的不良傾向。
一、發表見解“追求無忌”,偏離了文章原意
聾生認知水平不高,在學習語文時,大多以自己對生活的直觀認識形成的經驗,或以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思考作出天真無邪的發言,這本無可非議。可近年來,一些語文老師“疑問讓學生提,見解讓學生說”,課堂上也常聽到“沒關系”“不要緊,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在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時,不少老師同樣親切有加,以表揚為主。附摘錄于某聾校的《司馬光》一文的教學實錄:
師:你覺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嗎?
生: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來,只有司馬光的辦法又快又好。
生:不好,砸壞了公園的缸,又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傷。
師:你覺得第二個同學說得有道理嗎?
生:對,小石頭都會砸傷人,這么大的石頭還可能會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缸片飛出來,也會把外面的小朋友砸傷。
師:這位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想得真周到。
這位老師對這“無忌的童言”可謂是格外保護,表揚有加。其實,本文是贊揚司馬光在危急時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而對司馬光評價在老師的“慫恿”下嚴重偏離了對課文原意。教者應充分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引導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二、朗讀教學“主觀臆想”,淡化了朗讀指導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感情朗讀,需要情感的投入、語調的變化、停頓的轉換,需要內行的老師在朗讀基調上的準確引導。把握不準課文基調,朗讀教學就慘了。附摘錄于某培智學校的《一夜的工作》的朗讀課例:
師:此時此刻,你能讀讀最后一段話,表表你的心意嗎?(語調親切地引導)……
師:帶著你喜歡的語氣讀,你認為該怎么讀,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讀?
在老師的啟發下,出現了好多種讀法。
生:(讀)“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學生始終用低沉緩慢的語氣讀前三句,最后一句用親切詢問的語氣讀)其實,這段話是作者看了總理一夜工作后發自肺腑的贊美,朗讀時的語調是“高聲”贊美,可在老師“親切地引導”下,學生只能循著親切的基調,低沉地讀書了。
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因此,閱讀教學的整體構架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句的訓練為“緯”,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1)充分誦讀,觸發語感。讓學生反復接觸語言、感受語言,將誦讀貫穿于課的始終,采用靈活多樣的誦讀方式。諸如,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個體自由誦讀、同桌之間互相誦讀、選點誦讀、根據自己的領悟誦讀等。(2)潛心品讀,領悟語感。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3)積累運用,積淀語感。積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學習方式“一味合作”,取代了獨立感悟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于是,合作學習成為部分教師追求的標桿,成為實踐新課改的課堂標簽。然而,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教室里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似乎人人參與其中。但仔細一看:A組學生壓根兒沒有合作討論,是在閑聊;B組學生圍坐在那里,聆聽個別好學生的主講,充當“陪坐”或“聽眾”的角色;C組學生合作正漸入佳境,但時間已到,只得打住……這樣的合作學習,或蜻蜓點水,或干脆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而已。沒有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并解決問題,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倡導新的學習方式?(1)鼓勵質疑,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出自己的見解;(2)恰到好處地運用討論、探究等合作學習手段,允許實話實說,甚至允許有爭論。讓學生在獨立感悟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在掌握知識的重難點處開展合作,在合理有效的指導下進行小組合作,以便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與合作精神。(3)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把自主、合作、探究變成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需要,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
新課程的內涵很廣,這樣那樣的現象也是層出不窮,筆者不可能一言概全。作為教育者,如何真正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舞臺,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必須是為其精心配制的“眼鏡”),用自己的需要來學習(必須是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用自己的形式來成功(必須是教法和學法的有機融合),這也是我們每個教育者所共同期待的。
(作者單位 江蘇贛榆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