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立煌,與中國歷史上三位重要人物——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都有非同一般的關系。他是孫中山的衛士,蔣介石的“五虎上將”,與毛澤東是朋友,做過八路軍的“上司”,曾是被中共通緝的“戰犯”,后來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朱德總司令評價他說“在抗日戰爭中立了大功的民族英雄”,毛澤東評價他說“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
這樣,毛澤東和衛立煌便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交往。
一、衛立煌途經延安,毛澤東作出指示:歡迎一定要隆重、熱情,招待的規格一定要高
1938年初,抗日戰爭的烽火燃燒在神州大地。太原保衛戰結束不久,日軍集結了4個師團十余萬大軍,氣勢洶洶地由太原南下,妄圖一舉拿下山西全境,進而占領整個華北。
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前敵總指揮衛立煌為阻擊日軍南進,將主力部隊擺在太岳山區的韓信嶺一帶,構筑工事,采取陣地戰的戰法,進行忻口戰役之后的第二次阻擊戰。
經過十余天的浴血奮戰,日軍沒能從正面突破,于是便采取迂回戰術,從側面進攻。守衛韓信嶺的衛立煌所部頓時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
危急關頭,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正太路、娘子關地區積極出擊,破壞日軍的交通補給線,阻擊日軍的攻勢,配合衛立煌部進行突圍。
衛立煌采納了八路軍的運動戰法,將主力十多個師化整為零,分成數路,巧妙地跳出了日軍包圍圈。由于戰況緊急,衛立煌一直坐鎮霍縣指揮部隊突圍。等到主力安全撤退到晉南的中條山一帶時,卻發現自己已被阻隔在敵后,只得率指揮部及一個警衛團渡過汾河,進入呂梁山脈。
此時,日軍在打通同蒲路后,就把汾河上面的橋梁全部炸毀。衛立煌再想從呂梁地區向東南突圍,已是萬分困難。參謀處擬訂了幾種轉移到晉南中條山的行軍方案。其中,有一種方案是由晉西渡過黃河,假道陜北,再經西安到河南澠池,渡過黃河就到達晉南的中條山區。
衛立煌明白假道陜北是一條最為安全穩當的路線,但那可是蔣委員長眼中的“匪窩”啊!他深怕引起蔣介石猜疑,一時顧慮重重,進退維谷。
衛立煌的顧慮并不是沒有原因的。作為一員剽悍的勇將,他為蔣介石拼死拼活打了10年內戰,屠殺過不少共產黨人。
1932年,時任國民黨軍第14軍軍長的衛立煌親率1個師攻占了鄂豫皖蘇區軍政中心—金家寨。蔣介石喜出忘外,親自前去表彰,同時為鼓勵其他“剿共”部隊的士氣,特地下令將金家寨改名為“立煌縣”。要知道在此之前,國民政府以人名作縣名的,只有以孫中山命名的廣東中山縣。一時間,衛立煌名聲大噪,成為蔣介石手中一張“剿共”的王牌。
此時,衛立煌的秘書、中共秘密黨員趙榮聲建議:“還是走陜北這條路好,這正是一個參觀延安的好機會。”
衛立煌隨口敷衍說:“我也想去看看,可是現在仗打得這么緊張,哪有時間去參觀?”
見衛立煌有些動心,趙榮聲乘機勸道:“不需要很多時間,走馬觀花,在延安參觀一兩天就行了。和毛先生見見面,聽聽他的議論。如果不抓緊這個機會,下次再想到延安可就不容易了。”
衛立煌聽后默默不語,沒有最后表態。
一個意外的機會卻不期而至。這時,蔣介石致電衛立煌,通知他立即到洛陽開會。
有了“委員長”的手諭,為爭取時間,取道陜北南行自然就成為合法的行動了。于是,衛立煌興奮地告訴隨從人員:“我們可以取道延安了,我要會會毛潤之先生,向他取取經,看看他用什么方法指揮八路軍打得那樣好。”
得知衛立煌將路經延安的消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都極為重視,特意指示組成專門的班子,認真接待衛立煌一行。畢竟衛立煌是第一個到延安的國民黨戰區長官一級的官員。
當時,在延安的一些同志對此表示很不理解:想當年,衛立煌的雙手上沾滿了鄂豫皖蘇區軍民的鮮血;現如今卻又成了貴賓,還要好吃好喝地招待。
對此,毛澤東解釋說:“不管怎么說,從抗戰大局出發,爭取衛將軍這樣的國民黨重要將領,對整個國共合作的局面將有重要影響,所以要采取積極的態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盡量爭取他。同時,衛立煌是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為我第十八集團軍的上級。從上下級關系考慮,若能爭取其支持我軍,則對我軍的處境,對華北、西北抗日根據地都會有很大好處。所以,歡迎一定要隆重、熱情,招待的規格一定要高。同時此人官氣很重,生活很考究,應注意禮節和照顧好他的生活,使他感到我黨的誠意。”
二、延安之行毛澤東對衛立煌巨大的影響,衛立煌曾說:要想戰勝日本救中國,恐怕只有學延安的方法,他甚至想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4月17日,天剛蒙蒙亮,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部的車隊,浩浩蕩蕩由延水關出發,經過延川縣,直奔延安而來。
大大出乎衛立煌及其隨行人員意料的是,離延安城二三十里就到處可見用花花綠綠的彩紙寫的標語,上面寫著“加強國共合作”、“團結抗日”、“歡迎衛副司令長官”等口號。車隊剛到延安城外,遠遠就看到歡迎的隊伍排列在大路兩旁。車隊一到即敲鑼打鼓,呼喊口號。見到如此隆重的歡迎場面,衛立煌等人深受感動。
滕代遠等陪伴衛立煌一行,走進貼滿標語的城門,穿越夾道歡迎的人群,走到城中早已收拾一新的天主教堂門口。
此時,毛澤東迎出客廳房,和衛立煌等人親切握手。
寒暄過后,衛立煌由衷地稱贊八路軍:“貴軍對日本作戰打得非常好,立煌很是敬佩。今天來到延安,有機會聆教,非常榮幸。”
毛澤東面帶笑容說:“衛將軍是第一位到延安的戰區長官,抗日堅決,和八路軍友好合作,我們要沿著這樣一條路繼續走下去。”
談話在友好、和諧、歡快的氣氛中進行。
毛澤東談到國共合作的重要性,他非常鄭重地對衛立煌說:“八路軍深入敵后,英勇殺敵,但也存在很多困難。一是彈藥消耗很大,沒有子彈怎么打敵人?需要得到補充;二是醫藥衛生器材缺乏,還希望衛總司令幫助向主管部門催促一下。還有,現在已經快到夏天了,夏服還沒有影子,不知道是什么緣故。”
衛立煌當即表示一定要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中午,毛澤東設宴招待衛立煌一行。
為歡迎衛立煌的到來,毛澤東營造了良好的氣氛。晚上,延安各界舉行盛大歡迎晚會,到會的各界代表達數百人之多。
晚會上,延安魯藝的師生表演了精彩的文藝節目。毛澤東和衛立煌并排而坐,談笑風生,十分融洽。
次日天剛放亮,衛立煌一行離開延安,乘車向西安急馳而去。滕代遠、蕭勁光等人受毛澤東的委托,親自將衛立煌送到三十里外。
一路上,衛立煌與郭寄嶠等人在談話中對此次延安之行表示非常滿意。對于毛澤東所提八路軍缺少彈藥的問題,衛立煌認為自己既已承諾幫助解決,就應該言必信,行必果。更何況他認為八路軍抗戰有功,本來就沒多少彈藥,還要打日本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理應補給。
4月19日,衛立煌親自來到位于北大街的第14集團軍總司令部駐西安辦事處,寫了一個手諭:“即發十八集團軍步槍子彈一百萬發,手榴彈二十五萬枚。”
衛立煌把這個手諭親手交給自己的老部下、第14兵站分監杲海瀾少將執行。杲海瀾看到數量如此巨大,感到執行起來有困難,面露難色。
衛立煌嚴肅地說:“第二戰區的軍隊都受我指揮,凡是打日本的我都一樣看待。十八集團軍仗打得很好,我們就要充分供給。”
接著,衛立煌又問:“牛肉罐頭還有多少?”
杲海瀾據實以告:“還有幾百箱吧!”
衛立煌當即下令:“發給十八集團軍180箱。”
在當時,牛肉罐頭可是稀有食品,部隊一般吃不上,整個第二戰區才有幾百箱。而衛立煌一次就批給八路軍如此之多,可見他對八路軍的友好。
沒過多久,這批數目巨大的軍用物資就從西安新城附近的后勤部倉庫裝上卡車,火速運往八路軍總部。
衛立煌給毛澤東的這份厚禮的確不輕:除100萬發七九口徑漢陽造步槍子彈、25萬枚手榴彈、180箱紅燒牛肉加黃豆罐頭外,還有3個師的夏裝、50部電話機、1部10門的電話總機和1部20門的電話總機,以及部分醫藥用品。這些物資對于缺衣少藥的八路軍可謂是雪中送炭。
對此,中國共產黨沒有忘記,毛澤東也沒有忘記。1960年,衛立煌在北京逝世。悼詞中曾這樣寫道:“在抗日戰爭初期……同八路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有利于八路軍開展對日的斗爭。衛立煌同志對于抗日是有功的,他當時的愛國行動是值得稱道的。”
延安之行的確對衛立煌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多次對趙榮聲說:“要想戰勝日本救中國,恐怕只有學延安的辦法。”
這年7月,衛立煌在趙榮聲的陪同下,認真細讀毛澤東的名著《論持久戰》。
衛立煌讀后,深受啟發,同時對毛澤東的欽佩之情無以言表。不久,他委派趙榮聲秘密前往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找到林伯渠同志,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當時的形勢下,衛立煌的入黨請求被婉言謝絕。
三、遼沈戰役中,衛立煌表面上對蔣介石忠心耿耿,暗地卻拖延戰機,毛澤東指示鄧小平:對衛立煌家屬予以保護
在整個抗戰期間,衛立煌逐漸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與八路軍合作得一直較好。正因如此,蔣介石對衛立煌放心不下,怕他被共黨“赤化”,于是在發動全面內戰不久,便讓衛立煌夫婦出國考察。
衛立煌自然也不愿卷入內戰的漩渦,便同意了。1946年11月,衛立煌夫婦由上海啟程,出游歐美。
1947年10月,正在法國巴黎的衛立煌突然接到蔣介石從國內發來的電報,令其火速回國,擔任東北“剿總”總司令。
接到蔣介石的電報后,衛立煌不知該怎么辦才好。出于對中共中
lLIMYGGT/5Vsul1JbmYq9Q==央和毛澤東極大的信賴,他起草了一封代電,表示:為了盡快地結束內戰,我決心站到人民一方,和有關方面進行軍事的、政治的及其他的一切合作……顧及個人的環境,希望絕對保守秘密。”這封代電通過夫人韓權華的姨侄女婿、著名科學家汪德昭,幾經輾轉才轉遞給中共中央。
1947年底,剛剛回國的衛立煌馬不停蹄地飛抵沈陽,就任“東北剿總司令”。
由于種種原因,衛立煌在遼沈戰役中沒有及時舉行起義,但他采取了消極等待的策略,按兵不動,坐視東北的幾十萬國民黨軍被分割包圍、直至消滅。
遼沈戰役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衛立煌擺出一副對蔣介石忠心耿耿的樣子,拍著胸脯對廖耀湘說:“總統要我們什么時候閉眼睛,我們就什么時候閉眼睛。”然而,當廖耀湘奉蔣介石之命,率遼西兵團離開沈陽去解錦州之圍后,衛立煌卻假借種種理由,就是拖延不給廖耀湘兵團補給彈藥和汽油,并對韓權華說:“看他盲人瞎馬怎么走!”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結束。11月26日,氣急敗壞的蔣介石下令:“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遲疑不決,坐失戰機,致失重鎮,著即撤職查辦。”
12月,從沈陽逃回南京的衛立煌被蔣介石軟禁起來。但此時,戰局的發展已是蔣介石所不能左右的了。
1949年2月,衛立煌致信朱德:“弟自沈陽南旋,行動不克自由,諒早洞悉。唯念老母現在八十有五,弱弟奄濤,率同子侄數十人,在肥侍養。茲值解放大軍到達,望電知軍政領袖,加意保護,免受驚恐。”
對這位在抗日期間與共產黨合作較好的老朋友,毛澤東并未忘記。他于4月5日致電鄧小平等人,指示道:“望轉合肥縣政府對衛立煌家屬予以保護為盼。”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在香港“隱居”的衛立煌非常興奮,廣播聽了又聽,報紙看了又看,徹夜難眠。他不顧國民黨特務的監視,冒著生命危險,從香港向北京毛澤東發出了熱情洋溢的賀電。
收到衛立煌的電報,毛澤東很快回電,表示感謝。
為了防止衛立煌投共,蔣介石下了很大的工夫,先是派衛立煌的同鄉、以善論聞名的國民黨大員吳忠信到香港力勸衛立煌去臺灣,被嚴詞拒絕。不久,衛立煌的舊部郭寄嶠、趙家驤等奉蔣介石之命,勸說他到臺灣或到任何外國均可,臺灣當局均可協助成行。衛立煌環顧左右而言他,使郭寄嶠等無可奈何,只好怏怏而回。到后來,蔣介石派吳忠信再來相勸時,衛立煌干脆來個閉門不見。
1954年,臺灣當局與美國政府簽訂了所謂的《臺美共同防御條約》。衛立煌非常氣憤,認為臺灣政權竟公然借重外力維持小朝廷,已墮落到不知民族羞恥的地步。
8月下旬,香港各大報刊均刊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為解放臺灣聯合宣言》。衛立煌細讀全文,極為贊賞,連連稱贊道:“這個宣言顯示出民族氣節,具有炎黃子孫之風。”他還向朋友表示也要發表講話,并說:“我的話完全是出自一個中國人的內心話,愛國的中國人就應當這么說,解放臺灣,完成統一大業有什么不好!”
很快,此事傳到了北京。毛澤東、周恩來非常贊同衛立煌發表文章的義舉,并認為“衛立煌的愛國心思很好,現在是回來的時候了”。周恩來親自指示中共設在香港的地下組織去做衛立煌夫婦的工作。
衛立煌無比激昂地說:“我愿意用我的余年報效國家,我要革命,別的什么也不想。”
1955年3月15日,衛立煌夫婦回歸祖國大陸。3月16日,衛立煌致電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朱德副主席,報告他已經回來,同時將預先準備好的《告臺灣袍澤朋友書》交給新華社發表。
四、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毛澤東盛贊衛立煌是“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
1955年4月5日,衛立煌回到了北京。4月25日午后,正值北京春光明媚、百花盛開之際,衛立煌接到一個巨大的喜訊:中南海來電,毛主席要接見他。
下午5時,衛立煌在中南海見到了17年未見面的毛澤東,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毛澤東詳細詢問了衛立煌的近況和在海外的生活情況,并向他介紹了解放以來國家的變化和遠景。衛立煌聽了以后心情異常激動。
衛立煌回國后,黨和政府給了他很高的榮譽:他先后擔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等職。
1956年3月25日,衛立煌夫婦應邀到懷仁堂觀看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休息時,衛立煌同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徐冰一起到休息室喝茶。沒想到,毛澤東正坐在休息室里。
見衛立煌進來,毛澤東從沙發上站起來,熱情地打招呼,并從茶幾上拿起香煙,遞給衛立煌。劉少奇也走過來同衛立煌親切握手交談。
一個月后,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題為《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毛澤東在講到社會上有熱愛共產黨和謾罵共產黨兩類不同的人時,把衛立煌作為一個正面例子提出來。這是對衛立煌追求真理,由一名“剿共”將領逐步改變其原來的立場,投入人民懷抱表示的熱情歡迎。
1957年4月16日,周恩來在北京為來訪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舉行盛大酒會。衛立煌應邀出席酒會。
席間,周恩來向伏羅希洛夫介紹了衛立煌。
當年,衛立煌統帥中國遠征軍在打通滇緬公路的戰役中痛擊日軍,揚名中外。伏羅希洛夫對這段歷史也是有所了解,便熱情地握住衛立煌的手說:“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我們就是無敵的。”
周恩來笑著說:“國共兩黨過去已經合作了兩次。”
毛澤東緊接著說:“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
第二天,《人民日報》刊出這條消息,標題為“毛主席說,我們還準備第三次國共合作”。
衛立煌深受鼓舞,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祖國統一大業中。然而,長年艱苦的戎馬生涯,使衛立煌積勞成疾。
1958年春,衛立煌時感身體不適,經醫院確診為糖尿病和高血壓。至5月又并發心臟病,經搶救脫險。
9月,毛澤東召集第15次最高國務會議,衛立煌因病未能參加,通過家人讀報給他聽。當得知周總理在6月就臺灣海峽地區局勢發表了聲明,衛立煌立即讓家人代筆致函周總理,表示他的態度和心情:
今早由家人給我讀報時,聽到您關于臺灣海峽地區局勢的聲明,我全心全意地熱烈擁護這一聲明。解放我國領土是我國人民的神圣權利,任何外力不能干涉。美帝國主義膽敢瘋狂挑釁,我們一定要向它斗爭到底,我們有力量粉碎它的威脅。
昨日鄧大姐親自到我家來,并送鮮花,實不敢當。知道主席同您對我的關懷尤為感謝。我決心戰勝疾病,以求早日恢復,好為社會主義建設和解放臺灣貢獻一份力量。現在我雖臥病,但對我所能及的事,愿意盡力來做。
衛立煌病情日益惡化,終因搶救無效,于1960年1月17日逝世,享年63歲。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衛立煌與林伯渠、陳賡將軍等安眠在一起,他靈前擺著他的老友毛澤東敬獻的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