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各大基金公司的官方網站,對於基金定投的宣傳無處不在,在宣傳定投業務時,眾多基金公司紛紛向投資者描述了20年、30年的基金定投產生豐厚收益的「大餅」。基金定投到底是不是真像說的那樣「美」?
以排名論「英雄」
很多基金在宣傳營銷時都會拿出某一段時間的收益率、分紅史或是排名說事,但是一時的業績並不能成為甄選基金的標準,徘徊在後的幾名一定不是好基金,但是好基金卻不一定一直排在前幾名。關鍵是要認識基金排名與基金風格之間的關係,當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加強時,經常發生績優基金「風水輪流轉」的現象。在牛市中,業績突出、排名靠前的一般都是高倉位的進取型基金,而市場一旦有牛市轉為熊市,這類基金最不抗跌,呈現W形走勢。在低迷市場中業績亮眼的通常是倉位控制較低、風格較為保守的基金,它們的收益曲線就相對平滑一些,跌也跌不深,漲也漲不太高。
既然鮮有「常勝將軍」,定投投資者就應該選擇波動率較小、抗跌性較強的基金。每個基金都有自己的風險收益特徵,排名靠前的基金所獲高收益可能對應的是高風險,也就是其回報不確定性會特別高,對於風險規避型投資者而言,收益最高的基金未必是最適合的。其次,當一個基金擠進排行榜前列時,其所投資的股票可能早已漲了一大段,在這個時點進去,不一定能享受到這些資產增值的收益,還可能損失淨值。
長期投資不等於長期持有
很多投資者都會被各類機構灌輸「基金需要長期投資」,定投是最佳的長期投資的渠道的理念,但實際上誤導投資者兩個概念,即長期投資和長期持有,長期投資意味著買入基金以後要不斷根據市場的情況進行調整,低吸高拋,在市場預期走入下降通道時應積極贖回、降低配置比率,預期回暖時應適度追加申購,提升配置比率,而不是一動不動地長期持有死捂到底。反觀定投,實際上只是一個長期買入並持有的操作,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動態的管理過程,盡管說購買基金本身就是對專家理財的信賴,將資產交由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去打理,但實際上以目前大陸公墓基金業態的成熟度而言,投資者在基金投資方面還遠未達到「甩手掌櫃」的程度,因此即便是基金定投也要主動加強管理。
降低波動率陷阱
市場一直是動態變化著的,每天都有眾多因素左右著市場的走勢。除了定基金之外,基金定投的關鍵還在於定時和定額,很多機構會告訴投資者,定投的妙處就在於可以抹平市場的波動。當市場低迷的時候,很多人克服不了自己的恐懼之心不敢投資,當市場高漲時,很多人有抑制不住自己的貪婪之心,基金定投可以讓投資者不用去考慮入市或離市時的時間點。常年平均下來,定投雖不可能總在最低的成本點入市,但也不至於在最高的成本點入市,這樣就可以長期跑贏市場。
但是,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推測,實際情況或許不如那麼理想。市場的走勢無外乎上漲、下跌和震蕩三種:對於一個單邊上漲的牛市,基金定投無疑是逐步抬高了入市成本;對於一個單邊下跌的熊市,基金定投只是不斷擴大了投資損失;對於一個震蕩市場而言,定投的週期和市場震蕩節奏緊密相關,極端情況下也有可能會發生總在高點入市的情況。因此,定投可以多大程度降低波動率並不重要,關鍵是定投是否能為投資者有效降低投資成本從而提高投資收益。同時,投資者也需要克服定投只買不賣的交易弱點,當市場高漲充盈泡沫的時候應該主動止盈停止定投,而不是一味地追漲入市。
定投的淨值變動陷阱
有些基金具備「智能定投」的功能,即「定期不定額」,當指數上漲時減少定投金額,反之則增加定投金額,借此降低定投的平均入市成本。眾所周知,開放式基金是金額申購、份額贖回的「未知價交易」,也就是說在購買的當時投資者並不知道基金的淨值是多少,要等到日終收盤之後才能準確了解。很多情況下,投資者可以根據當時大盤的走勢情況來作方向性的判斷,當大盤上漲的時候,當天的基金淨值多數會上漲,反之則下跌。而實際上,由於市場的結構性分化以及基金的風格選擇,大盤指數和基金的淨值波動很多時候會出現偏離,賺了指數虧了基金,或是虧了指數賺了基金。當市場啟動二八行情轉換、權重拉升中小板受挫之時,指數大漲但一些重倉中小板的基金反而會淨值縮水。另外,基金倉位的高低也會影響到基金淨值能否跑贏大盤指數。因此,「定期不定額」的「智能定投」還是需要輔以人工決策和判斷,否則會使投資偏離市場、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