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小時候,她最喜歡到戶外,把石頭翻過來,看底下有沒有小動物,她希望在石頭底下發現各種小動物。有時,她若有所思地觀看石頭下面的動物,然后把石頭放回原處;有時,則用小棍亂戳,看看它們有什么反應。
讀高中時,她搬起了平生最大一塊“石頭”。一天午餐時,她向周圍的同學們宣布:“我,要當作家。”這個宣言石破天驚,當時的作家們或誕生于英國,或來自美國,而絕不會是來自落后的加拿大。多年后,她這樣描述當時別人的反應:“根根芹菜在咯吱咯吱的咀嚼聲里懸空,花生醬黃油三明治在餐桌與嘴唇之間急剎車,四周忽然一片寂靜。”
石頭已搬起,是放下,還是咬牙舉著?她之所以要貿然宣布這個在當時看來讓人震驚的“理想”,就是要斷了自己的退路,讓自己努力向前,哪怕被別人當作傻瓜。她的目的達到了,她很快成了校園里的“名人”,每次走在路上,只要她猛一回頭,就可以看到別人在她背后指指點點,“瞧,就是她,竟然要當作家。”
當然,她也曾得到過“鼓勵”,那時她已出了自己油印的“詩集”,她大膽拿給別人斧正,得到的都是不置可否的“嘿嘿”聲,只有一位女教師,看了她的詩后沒有笑,而是認真地說:“我一個字也讀不懂,親愛的,所以這一定是好詩。”
父母的反應,更是比石頭下的小動物還要惶恐……孩子,我們尊重你的選擇,但靠寫作怎么維持生存?父母的擔心并非多余,當時全國僅有5本文學雜志,賣出200本詩集的加拿大詩人就算是干得不錯了,小說能賣掉1000本就是暢銷書……如何謀生呢?當然,她早想好了,就是當教師,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她就可以安心寫作了。
在取得博士學位后,她成了大學教師。她白天教書,晚上寫作,每天熬夜至凌晨。整整4年,她每年都把自己的詩裝訂成冊送到出版社,可每次都被拒絕了。沒人愿意給她出版,她只好省吃儉用,自費出版詩集。1966年,在她27歲的時候,幸運女神終于降臨——她的詩集獲得了加拿大總督詩歌獎。
自此,她在加拿大文學界聲名大噪,并開始走向世界。2000年,她搬起了一塊只比諾貝爾文學獎稍輕一點的大石頭——布克文學獎,授獎詞是“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搬開壓在文字與心靈上的頑石,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既廣闊無垠又纖毫畢現的世界……”她成了“加拿大文學女王”,她在世界文壇舉足輕重的地位,讓整個加拿大都為之自豪。
阿特伍德曾將文學喻為“藏在石頭下面的動物”,她說:“石頭下面有無動物,天使能否降臨,作家無能為力,只有敢于對所描繪的幸福、命運、意外及天賦承擔責任者才能左右。”有時候,理想真的像一塊石頭,如果你沒有勇氣搬起它,它就會成為壓迫你心靈的一塊頑石;而只要有勇氣將它搬起來,就會有一個廣闊無垠的世界展現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