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惫攀ハ荣t在世間立德、立功、立言,尤其學富五車的讀書人、修行者。教書育人,講習說法,言傳身教,這些古老的立言方式,在遠古時代的文明傳播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老子出函谷關作五千言而傳世,孔子著《春秋》而亙古流傳,馬克思著《資本論》指導社會主義革命,司馬遷作《史記》名垂千古。文字的作用,尤其參透世間萬相的經典,是人類思想發展歷程中的璀璨明珠。
一九六三年,“中國文化大學”聘請南師擔任教授,這是南師在臺灣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南師接到聘書后,他寫了一首詩:
門外忽傳走轉車,
聘書遞送卻愁余。
自從長揖山林后,
又向人間填表書。
后來,輔仁大學也邀請南師給學生講哲學講禪宗。輔仁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都是私立大學,規模和名氣都相當大。后來,南師名氣越來越大,教課很受學生的歡迎,教育部想給南師特批一個教授資格,幾次派人登門,請南師在一張表格上簽名蓋章,給他頒發教授資格證書。但南師就是不簽名蓋章,他對來人說:“麻煩你跑了好幾趟,真對不起部長和你,并非我不識抬舉,不通人情,無奈我從來不想取得什么資格,我不想把我這些不成文的著作拿去請人審查,我當然不能在申請表上簽名蓋章。”這就是南師!
大約在一九六六年,應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邀請,南師到臺灣三軍各駐地巡回演講。在高雄岡山空軍基地演講,蔣介石親自聆聽,有所感悟,回臺北后即命令成立“復興中華文化委員會”,蔣介石親任會長,請南師主持實際工作。但是,面對送上門來的這份厚禮,南師婉言謝絕了。因為,一方面,那樣做不符合他一輩子做人的理念;另一方面,是他對蔣氏父子有看法,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后來他同別人談起這件事的時候說,“以保持超然身份之故,婉辭美意”。
南師并不要求他的那些成年學生背書,但他要求學生在讀古書時,要“以經解經史合參”,從原書里找答案,而不要被前人的注解套住了。
南師講課,先是逐句逐段解釋原書。有些字句,千百年來學術界有不同的解釋,南師也會點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他經常說:“至少我今天是這樣看的,也許,明天我發現自已錯了,再改過來?!?/p>
解釋完一段原文以后,南師就進行發揮,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人情世故,信手拈來,可以說是理論聯系實際,也是大家最愛聽的。有時候,還拿在座學生的事情來當例子,經常引起哄堂大笑。詩詞歌賦更為南師的課增加了色彩。南師講課,很有條理,邏輯性很強。每次上課前都作了充分的準備,頭天晚上找好資料,第二天上午叫秘書復印出來,有時侯,手頭沒有他所要的資料,他就叫人到書店去買,或者給臺北的學生發傳真,請他查到了傳真過來。
上完課以后,第二天,根據錄音整理。他講一個多小時的課,學生要花一整天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來。一節課整理出五六千字,整理好的材料南師得進行校對斟酌。南師的三十多部專著大多都是這樣出來的。南師最滿意的,公認整理得最好的,是《論語別裁》,這本傾注了南師和他好幾位學生的心血,南師在本書前言里特別提到了蔡策先生,說他“不但記錄得忠實,有時還詳細補充了資料”,“其情可感,其心可佩”。當時蔡策還在臺灣《中央日報》擔任秘書,在繁忙的公務之余,幫助南師完成這部六十多萬字的巨著,確實功德無量。南師30多本專著,除了《禪海蠡測》(1955年)是他親筆所寫外,其他著作、如《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都是他上課海闊天空地講,之后由學生整理而成。
《南懷瑾全集》包括了南師的30種著作,以及與南師有關的4種附集。這些著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儒家、佛家、道家和文史詩詞。
第一類儒學著作。南師說:中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書”、“五經”為中心。“五經”指《詩》《書》《禮》《易》和《春秋》?!八臅敝浮洞髮W》《中庸》《論語》和《孟子》,是專屬于孔孟之道的學術思想。“四書”到兩宋以后逐漸盛行而取代“五經”的地位。南師對“四書”“五經”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奧,而且每每有獨特的見解。《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孟子旁通》《易經雜說≯和《易經系傳別講》,都是南師歷年給學生授業解惑的講稿。
第二類是佛學著作。這部分著作所占數最最多,包括《禪海蠡則》《金剛經說了什么》《圓覺經略說》《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禪與道概論》《維摩精舍叢書》《禪話》《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習禪錄影》《參禪日記(初集,原名:外婆禪)》《參禪日記(續集)》《定慧初修》等17種。在漢代傳入中國以后,與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觸,經歷了一個由沖突到融合的過程,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
《禪海蠡測》是南師最重要的禪學著作,不僅紀錄了南師畢生習禪的心得,也是一本禪宗正本清源、拔亂反正之作。南師開宗明義地點明:禪宗以明心見性,洞達法性為宗旨。廣征博引,直斥各種文字禪、知解禪和口頭禪,直探禪宗的活水源頭。南師著重闡明了禪宗與教理、頓悟與漸悟的道理。佛法在中國大致有十宗之分別,禪宗以外各宗皆依教理(經、律、論)而言修證,禪宗則標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第三類是有關道家學術的著作,主要是《老子他說》和《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2種。此外,《禪與道概論》《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和《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也有部分篇章是談道家學術的,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道家學術自老、列、莊諸子以下,“綜羅百代,博大精微”。自兩漢后,道家一變而集于道教,到了近代社會,學者往往把道家文化視為迷信,南師早年曾鉆研道家學術,深得其中三昧,因此對道家文化頗為推崇。他曾說: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主張,普救眾生,但出家修道的還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從心理入手,然后進入形而上道。儒家以孔孟之學為歸趨,偏重于入世,《大學》《中庸》有部分出世思想,從倫理入手,然后進入形而上道。道家的學問,老莊之學,可以入世,亦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第四類文史詩詞。散見于南師的著作中,幾乎很少有哪篇文章沒有歷史故事,南師的講學之所以受歡迎,便來自于他引經據典的才華,歷史在他信手拈來中,具有鮮活深刻的現實意義。詩詞是南師一生的最愛,詩教是人類最美的語言,《詩經》是最樸素的中國人的生活,唐詩是大氣磅礴的山水畫,宋詞是婉約雕琢的青花瓷。文史詩詞使南師的文化底蘊和中國士子那種倜儻風流,彰顯得淋漓盡致大氣。
在今天,全人類都以現代化為社會目標?,F代化雖帶來了物質進步,但也造成了社會病態?,F代化的基調是理性化,理性主義獲得最有力的表現是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技術實際上塑造了現代世界的品格。人們逐漸把自己異化成物,生命成為物的附屬品。人們與自然疏離,與社會疏離,與家庭疏離,也與自己疏離,割斷了與精神家園的古老聯系。人們仍舊把幸福、成功或創造視作生活的目標,但實際上已沒有目標。人們愈益被空虛、焦慮、煩躁、寂寞、孤獨和絕望所煎熬,產生一種被美國社會學家彼德·博格稱為“心靈的飄泊”的感覺。因此,如何安頓人的心靈,已越來越重要。南師的講習、著述,在世風日下的今天,彌足珍貴。雖然南師的著述有值得商榷之處,南師的立言是充滿東方智慧的智者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