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的施行與經濟危機下的減薪裁員,國家公務員帶薪年休假再度成為人們議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其實,中國的官員帶薪休假制度由來已久,大約自漢代起,各級官吏便規定每五天休息一日,稱“五日休”。唐代改為“旬休”,即每十天休息一日。古代的這一例行休假日還俗稱為“休沐”,所謂“休沐”,即洗頭、洗澡。古代官吏蓄發梳髻,頭發太長,洗一回很費力,《楚辭》中即有男子洗了頭在太陽底下“(曬)發”的描寫。唐懿宗時代的詩人李山甫頭發長達五尺余,每次沐浴后便讓二婢女把長發“捧金盤承而梳之”,可見古代男子洗一次頭有多么不易。故朝廷讓官吏們每隔五日或十日休假洗頭沐浴也是一種人文意義上的關照。
無論是“五日休”還是“旬休”,都應該是官吏們的一種輪休,各衙門的公務活動仍照常進行。如漢昭帝的輔政重臣霍光休假時,便由另一重臣上官桀代理他處理朝中政務。從中可知,當時在朝廷也是采取官員輪休的制度。
古代官員除定期的休假日外,還有法定的節假日。唐代規定中秋節官員放假三天,寒食清明節放假四天:明代規定冬至放假三天,元宵節則放長假十天。此外歷代均定有官員的“急假”,給官吏們用以處置婚喪嫁娶或裝修搬遷新居等家務事兒,一年大抵以60天為上限。
對官吏的休假,歷代均有嚴格的規定。如唐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假滿之日,必須到衙門報到,否則便罰停俸祿一月。有的還因超假不到崗履職被罷免官職。
“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的宋朝,還為官吏們設立一項“祠祿之制”,即由朝廷在風景名勝之地,建宮筑祠,讓部分德高望重的高級官員定期進行休假療養,一切費用自然也由朝廷提供。待養好身體后,再去履行朝中要職。
編輯 趙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