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故里建大教堂引爭議
兩千多年來,人們把孔廟作為尊孔崇儒的載體,它靜靜地矗立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隨著“孔子”的浮沉,見證著世事滄桑!
魯西南的曲阜是孔子故里,諸多光環讓曲阜的教堂之爭上升為令人矚目的文化事件。
本刊以此為專題,為讀者呈現諸多專家學者的意見以及事件背后的文化之爭,所刊發稿件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2010年圣誕節過后的第二天,作為曲阜基督教會牧師的豐宗潔已經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壓力,不再高調地介紹即將開建的大教堂了。“現在外邊流傳的高度40多米,容納3000人,都是不準確的,我們的圖紙還在修改之中。”豐宗潔說。
此前,新華社對圣三一堂建設規模的報道引起了外界的關注。41.7米的高度遠遠超過了曲阜最重要的文化標志24.8米的孔廟大成殿,容納3000人則被認為是比擬孔門3000弟子,這就被批評者解讀為不友好。
這座教堂,7月奠基之時,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高峰牧師親自到場參加,定位為“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交流的平臺”。籌建圣三一堂從2002年就開始了,2006年山東省宗教局批復了曲阜基督教會建教堂的申請,并解決了用地問題,“由于也不符合政府總體規劃,臨時建了一個板房式的教堂供信徒集會用。”豐宗潔說。
同中國大多數內陸縣城一樣,曲阜是個經濟欠發達地區,信徒的數量也不是很多,7000多人“按照人口比例來說,這個數字在全國屬于偏少的”。
如果不是尼山論壇,建圣三一堂的計劃不會這么快提出。尼山論壇全稱是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舉辦地在曲阜不遠的孔子誕生地尼山,論壇主題是“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2010年9月,第一屆的對話是在儒家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之間展開,這也為修建圣三一堂營造了輿論氛圍。
“最近幾年,年輕一代對基督教比以前寬容多了。”在豐宗潔看來,這也是興建基督教堂的一個有利條件。孔祥振是曲阜史志辦副主任,也是孔子第75代后裔,在他看來,基督教近年來在中國尤其是農村,化解矛盾、穩定人心,起了很大作用,現在隨著信徒的大量增加,要求建教堂也是合理的,“只要不在曲阜古城內建,我覺得都無所謂。”孔祥振說。
近年來,隨著曲阜打造文化旅游圣地的努力,各種各樣風格的文化建筑,一座接一座拔地而起,對于曲阜普通人而言,建一座教堂,還是修一座孔廟,沒有什么實質差別。
圣三一堂沒有打破小城的平靜,但是,卻招來了外界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最重要的是由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祥龍、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顏炳罡、首都師范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主任陳明等10位知名學者聯名簽署的反對信。
對于這些反對聲,基督教會低調地給予了回應。12月28日在全國政協民宗委舉辦的“和諧宗教”專題座談會上,中國基督教協會副總干事單渭祥牧師提及此事時稱,宗教和諧必須以尊重和包容為前提、以交流和對話為途徑,切不能強調自身特點產生狹隘和排他,不能用 “此消彼長”的傳統思維方式去應對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流與共融。
當地政府也迅速改變了口風,記者在曲阜宗教局采訪時,該局負責人稱,“目前,詳細設計尚未確定,下一步曲阜市將采取穩妥措施推進基督教堂建設。”
豐宗潔也說:“具體什么時候建成,最終建成什么樣,現在說不準了。”
式微與興盛
反對修建基督教堂,在曲阜歷史上,這并不是第一次,根據曲阜地方志記載,光緒24年,一美國神父到曲阜傳教,看中了古城中一個叫古泮池的地方,打算買下大片土地,建造教堂以抗衡儒教。當時孔府的主人衍圣公孔令貽,一方面會同當時的曲阜知縣孫國楨邀集了以孔鼎臣為首的孔氏族人聯名上書朝廷,請朝廷出面干涉外教侵入;一方面聯合曲阜城內外的紳商名流共同募捐在古泮池建起“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祈求科甲功名的昌盛。最終,美國神父意識到若激起公憤,很難在此地站住腳,于是改在曲阜西關外路南建立了福音堂。
與那個時代遍布全國的慘烈的教會案相比,曲阜的教堂之爭,很快就被遺忘了,那次爭端,也是有記錄可考的在曲阜當地基督教和儒家的正面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