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一詞被現代人說濫了,現在常有封建社會、封建專制、封建禮教、封建思想等名詞,把“封建”與“專制”等同起來,但“封建”原本不是這個意思,至少在清朝末年不是這個意思,封建社會與專制社會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封建”一詞被賦予新的含義還不到一百年。
“封建”被現代人張冠李戴
“封建”一詞在古代是封邦建國的意思,它是一種分封制度。夏朝的歷史還缺乏考古方面的支持,從殷墟考古來看,商朝的文化很發達,周朝時封建社會制度已經很完備了。封建就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諸侯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逐級分封。卿、大夫下面還有“士”,“士”沒有封地,為最后一級貴族。
現代人說的封建社會,實際上是自秦始皇開始的郡縣制社會,也就是君主專制社會,它被張冠李戴了。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實行大一統,這是君主專制社會的開始,這種社會制度實行了二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時才結束。如果說秦始皇廢封建,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這不是矛盾嗎?
中國古代,對社會制度是有論述的。如唐朝大文學家柳宗元就寫了著名的《封建論》,論述封建制與郡縣制的優劣。
封建社會是什么時候被張冠李戴了呢?這與西學東漸有關,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有學者研究西方社會制度的分期法,為了對應西方社會制度的演變過程,把秦始皇開始的君主集權制社會(即郡縣制)改成了封建制社會。封建是分權,郡縣是集權,怎么能一樣呢?
周朝時天子的權力要受到各級諸侯的制約,各級諸侯的權力要受卿、大夫的制約,周天子的權力要比后來的皇帝小得多,貴族們普遍享有參與政治的權力,所以近代也有人把那時的社會制度稱之為貴族民主制度。
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自由開放
自西周到春秋戰國,那時人們的思想是很自由開放的,在《詩經》中就有許多描寫男女自由戀愛的美麗詩篇。《孟子》一書中就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孟子批評挖苦齊王時,齊王頂多“顧左右而言他”。那時人們在國與國之間可以相對自由的遷徙,在一個國家生活不好了,遷到另一國,大家都認為是很正常的事,沒有人指責他們對國不忠。
在戰國時期,齊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自由民主的學術研討機構——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匯集的天下學者多達千人,加上這些學者的學生,最興盛的時候多達萬人。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淳于髡、鄒衍、田駢、慎到、接予、季真、環淵、彭蒙、尹文、魯仲連、鄒爽、荀子等。荀子,曾三次擔任過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
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式,凡到稷下學宮的學者,無論其派別、思想、國別、政治傾向,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真正體現了學術自由的氛圍,“百家爭鳴”的成語就是從此而來。如此規模、如此民主自由的學術論壇,二千多年,僅此一家。
郡縣制與封建制相比,有沒有優勢呢?郡縣制因權力集中使得國家機器的力量更為強大,國家更具有凝聚力,只是老百姓的奴性意識增強了。
封建制與郡縣制相比,要相對比較民主,對人民思想的壓制沒有那么強,人民可以自由遷徙,人才可以自由流動。但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封建制最大的弊端是:國家因權力不夠集中而容易導致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