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我國仍有8000多萬人尚未脫離文盲,居世界文盲大國第二,這是個可慮的國情。殊不知,在有據可查的文盲之外,還有數不清無據可查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盲,在影響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這無疑比文盲更加可怕,也更不容忽視。
這得從前幾年廣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感嘆的國人在美國自由女神像腳下寫“XXX到此一游”等幾個中國文字說起。“XXX到此一游”,這顯然不是純粹的文盲干的,而是肚子里并不缺一點“墨水”甚或有相當的文化程度者才干得出的,因為純粹的文盲連斗大字都不識一個,枉論在自由女神像下寫出“到此一游”幾個漢字。況且有的字寫得還并不賴。
如果說在古跡的照壁或碑刻上,留下很多用刻刀或顏料筆刻劃上的“XXX到此一游”屬一種文化盲的話,那么在電影的結尾還未打出編劇、導演、演員名的時候就奪路而走,置編導者的匠心于不顧,害得有人想看完也不能,顯然是另一種文化盲。此外,諸如在會場上接聽手機,在圖書館閱覽室大聲喧嘩,在音樂會上亂拍巴掌,在醫院等嚴禁吸煙的公共場所和場合吸煙等等,大概也屬于一種文化盲的表現。
魯迅曾舉出過一種文化盲,應該是典型的文化盲了。大意是:北京有些暴發的土財主,闊得不耐煩之后,也附庸風雅起來,于是高價購回好些漢鼎唐鏡之類的古董,命仆人刮得锃光賊亮,置陳于客廳供人“發思古之幽情”,這一來,反把好端端的文物給糟踏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并沒能隨出土銅器的擦亮而擦亮。
不禁又想起著名美術家韓美林在第三屆“文化講壇”演講時舉出的一例。說是一次有一位領導同志,帶了很多廠家——燈泡廠、鋼鐵廠的廠長來找他,說要讓科學和藝術的兩只翅膀結合起來。他覺得這位領導同志的想法很好,很正確,可下一句話他就聽不下去了,原來這位廠長說是韓美林畫的貓頭鷹,要是把兩個眼睛挖了,放兩個燈泡,他們不就結合了?結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不歡而散。諸如此類,有感于此,韓美林總結道:大學畢業不一定有文化,文化是一種升華的東西,決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看來,文化盲并非是指學歷的高低,掌握知識的多少,而是指胸有點墨或者五腹經倫,但思想感情上仍隔膜于文明,舉止談吐上仍未出離淺陋,格調上仍沉緬于低極趣味。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不但對此視而不見,而且又都“自我感覺良好”,身在“盲”中不知“盲”,因而并無脫“文化盲”的愿望。這正是文化盲比文盲的更加可怕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文盲一般是誤己而已,文化盲卻每致損人,因為文化盲很易成為法盲或德盲。文盲的日子過得艱辛,文化盲的日子過得荒唐,有斑斑見聞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