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自身的價值能得到外界的認可,許多人卻因此誤入歧途:他們幾乎向所有遇到的人求證自己的價值,結果是,絕大多數時候,他們的價值被人誤判了。
一個年輕人對智者說:“老師,我覺得自己什么事也干不好。沒有人看重我,我該怎么辦呢?”智者說:“孩子,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但不能幫你,因為我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問題。”智者停頓了一會兒說,“如果你愿意幫我,我就可以很快處理好自己的問題,然后也許就能幫你了。”“好吧。”年輕人猶豫了一會兒說。
于是智者坐下來,從手指上脫下一枚戒指交給年輕人說:“你到集市上把這枚戒指賣了,因為我需要錢還債。換回的錢越多越好,無論如何不能少于1個金幣。”年輕人到了集市。但是,聽年輕人說戒指的最低價不能少于1個金幣后,集市上的人有的哈哈大笑,有的說年輕人頭腦發(fā)昏,只有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告訴年輕人他要價太高了。年輕人穿過集市,到處兜售戒指,但沒人肯出1個金幣。
年輕人垂頭喪氣地回來了。他多想自己能有1個金幣,這樣就可以把錢給智者幫其還債,而智者就可以給他忠告和幫助了。年輕人說:“老師,對不起,我沒能達到您的要求。也許我可以賣到兩個或三個銀幣,但我覺得那不應該是這枚戒指的真正價值。”“年輕朋友,你說得太對了。”智者笑著說:“你再去一趟珠寶店,沒人比珠寶商更清楚它的價值了。你跟珠寶商說我要把戒指賣掉,問他能出多少錢,但不要真賣戒指,問完價格后你再帶戒指回來。”
珠寶商仔細看了看戒指后說:“告訴你老師,如果他想賣戒指,我最多可以給他58個金幣。”“58個金幣!”年輕人驚呼。“對。”珠寶商說,“如果不著急的話,我可以出70個金幣,可是如果你著急脫手……”
年輕人興奮地跑回去,將發(fā)生的一切告訴智者。智者說:“你就像這枚戒指,珍貴、獨一無二,只有專家才能真正判定你的價值。你怎能期望生活中隨便一個人就能發(fā)現你真正的價值呢?”智者說著將戒指套回手指上。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故事中的年輕人一樣,迫不及待地向我們遇到的任何人求證自己的價值,而那些根本不了解我們或者對我們所知甚少的人,是不可能判定我們的價值的。倘若我們又迫不及待地以他們的價值判定為依據,自我真正的價值往往容易被毀滅和埋沒。這,正是自我認知上的一大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