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 丹徒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創造了丹徒人社事業發展的一個黃金期,全局工作沒有辜負區委區政府的重托,沒有辜負全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
這是社會保障事業突飛猛進的五年。丹徒覆蓋城鄉的居民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已經形成,三基本兩補充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基本建立,真正實現了社保制度的全覆蓋和參保人群的廣覆蓋。2010年末,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大幅增加,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人數達到4.81萬人,累計發放老年補貼4232.4萬元。社會保險待遇水平大幅度提高?!笆晃濉逼陂g,連續每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從總體來看,2010年退休工資發放突破2個億,比“十五”期末的1個億翻了一番,是“九五”末3600萬的555%。從均量分析,2010年退休人員月均基本養老金達到1314元,比“十五”期末的月均661元增長了近一倍,是“九五”期末471元的2.8倍。提高了基本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待遇都明顯提升。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也從無到有,從有到規范。2008年被評為全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先進單位。
這是就業工作不斷創新的五年。他們實現了城鄉統籌平等就業,市場建設全部覆蓋,服務機構規范到位,網絡建設從鎮到村,春風行動家喻戶曉,動態清零幫貧濟困,培訓主體面向全區,全民創業氛圍形成。這八句話、六十四個字高度濃縮了五年來就業工作的心路歷程。“十一五”時期,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73萬人,農業富余勞動者轉移就業4.26萬人。該區在全市率先啟動了“零就業家庭”成員安置工作,每年出資150萬元購買公益性崗位對100戶農村“零就業家庭”進行安置,并實現動態為零。不斷加大各級培訓資金投入,五年共培訓5.36萬人次。在全省率先實現人力資源市場全覆蓋,進一步整合市場資源,規范市場秩序,市場配置人力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區、鎮、村三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建設不斷加強,為創業就業提供了保障。2007年被評為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示范縣,2009年被評為全省就業工作先進縣,2009年就業中心被授予鎮江市跨越發展有功單位稱號。
這是維權能力不斷加強的五年。五年來,他們維權的理念不斷提升,由過去的單純維權向“雙維護三服務”轉移,兼顧勞資雙方的利益,努力實現雙贏。他們維權的意識不斷加強,重整改慎處罰,重調處慎裁決,重調查慎認定的“三重三慎”工作方法,已經貫徹于執法維權的全過程。他們維權的程序不斷規范,全面清理各類行政事項,制定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標準,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真正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執法。他們維權的手段不斷創新,勞動監察兩網化的維權新模式,使維權的觸角延伸到每個角落,通過上下聯動,整體協作,顯示了網格化管理的反應靈敏、處置有方和高效便捷,實現了維權關口的前延,執法重心的下沉。勞動仲裁柔化爭議處理方式,實現了案件的快立、快調、快審、快結,有效緩和了勞動爭議雙方的矛盾。他們維權的機構全部建成,監察的兩網化,已形成了專職監察員為主體,兼職監察員為補充,監察協理員協助開展工作的勞動保障監察隊伍。仲裁的實體化,做到了機構主體實、人員編制實、辦公場地實、經費保障實。五年來,監察和仲裁共立案處理各類案件1702件,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肩負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2009年仲裁委被評為江蘇省先進縣(市區),監察兩網化工作2008年、2009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鎮江市一等獎。
這是人事工作長足進步的五年。一是軍轉工作細致扎實。積極做好軍隊轉業干部安置,進一步完善安置政策,努力實現部隊、軍轉干部和用人單位三滿意,特別是軍轉企穩定工作全市最好。二是鄉鎮機構改革率先到位。該區被省委、省政府列入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范圍。通過調查研究、征求意見、測算分析、赴外地調研,結合鄉鎮實際,擬定改革方案,形成改革實施意見和各項配套政策并積極組織實施,圓滿完成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工作。三是事改企力度加大。積極參與區建設系統、區物資總公司和長城大酒店等單位的改制工作。為實現事改企的成功轉型,他們努力做好相關政策方面的服務工作,優先考慮職工利益,做到一步到位,平穩改制,不留后遺癥,為該區的改革發展勇挑重擔。四是人才工作擺上重要位置。近年來,丹徒人才隊伍規模不斷擴大、素質不斷提高。通過參加人才對接洽談會、重點院校人才招聘會等方式引進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為全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