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它的巨大成功以及目前遭遇的巨大挑戰,在它創立之初就埋下了種子。
“依照你對互聯網的熟悉程度,你也許會知道Google。”
這句話顯然不是出自2010年——現在,凡是接觸過互聯網的人,恐怕沒有人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搜索引擎。不過,在2002年4月的Entrepreneur雜志中,在加州郊區的一個車庫里創立的Google剛剛4歲。那時的Google剛剛經歷了互聯網泡沫,但它并不像大多數com企業一樣生意慘淡,而且避免了裁員。搜索是互聯網上排名第一的應用,而2001年的報告顯示,Google在包括AltaVista.Ask Jeeves和GoTo在內的獨立搜索引擎中排名第一,在所有網站中排名第15位。這給Entrepreneur雜志的記者MichellePrather留下了深刻印象。獲得最佳搜索結果的算法永遠是高度機密,而當Michelle Prather詢問Google~U始人布林,公司為什么能取得現在的成功時,后者認為,這是緣于Google本身對信念的堅持。
“如果你觀察大多數搜索引擎的發展歷史,你會發現他們都想要變成1996年和1997年左右的雅虎,”布林說,“他們希望成為入口,而搜索本身并不那么重要。相反,我們相信搜索和搜索結果的質量才是對用戶最重要的?,F在看起來,我們的假設是對的。”
面對21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布林認為,這其中有很多道德層面的問題,“許多公司成立是為了借著之前的互聯網熱潮大撈一筆,而Google的員工是真的對改善搜索技術情有獨鐘。做搜索過去不是一條快速致富的路,現在也不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提供越來越好的用戶體驗,你看不到我們為了迅速上市或出售而忙忙碌碌。”Google的另一位創始人佩奇認為,公司一直有著長遠的目標:作出最好的——能夠理解用戶需求并給出他們想要結果的搜索引擎。
在Google內部,管理者也在堅持某種東西。盡管公司已經不再是車庫中的小創業團隊,Google仍然是個CEO辦公室總是開著門、創始人在工程師旁邊打冰球的有趣地方。Google的公司文化為人所稱道,以至于人們每當看到搜索首頁上多姿多彩的Logo時,就很容易感到公司的熱情、親切和坦誠。
2002年,佩奇和布林已經需要面對很多問題,例如招聘高層經理,以及隨著用戶隱私產生的道德困惑。他們認為,為公司事先制定高標準并嚴格遵守,是問題的解決之道,幫助同事間、公司與合作伙伴間建立了信任——這也是Google維持好名聲的方法。“搜索引擎觀察”網站的創始XDarmy SullivanSX為,Google能否保持成功由兩點決定,除了其搜索技術的先進性,就是公司保持良好聲譽的能力。
時隔8年之后,Google已經成長為IT界的“巨無霸”,它是否還堅持著對搜索技術的頂禮膜拜以及公司的“不作惡”信仰?盡管出版商和媒體巨頭也針對版權問題進行過起訴,但廣大網民卻對Google贊美有加。對傳統媒體時代的顛覆使得Google遭受了雨點般的攻擊,但用戶確實得到了方便,也更有效率。在中國Google遭遇了少見的挫折,以致退到香港。對比中國網民使用更多的百度——美國《商業周刊》最近以《百度如何贏得中國》作為封面文章,赫然印著沖擊眼球的“Be evil”幾個大字。文章的作者認為,盡管谷歌也并不總是能夠言行一致,而百度的策略與谷歌創始人“不作惡”的真誠口號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Google也并不能總是占據道德的制高點。隨著公司越伸越長的觸角,現在Google已經代替微軟成為了最大號的“硅谷敵人”。在蘋果總部的員工內部會上,喬布斯怒斥Gnogle所謂堅持“不作惡”的原則就是在扯淡,而且他們很懶隋,他們有潛力去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卻拒絕這樣做。Google所強調的“數字版權”是否是在竊取他人的著作權?包括街景地圖在內的應用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更重要的是,其毋庸置疑的市場統治地位和“壟斷”兩字脫不了干系。8年之后,佩奇和布林仍然在強調Google對聲譽的堅持,只不過他們遇到了一些麻煩。
至于對搜索技術的不懈追求,看上去則沒有太多爭議。不過,Google也正因此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來自新一代社交平臺的挑戰。對搜索的理性堅持使得Google在重人際關系、充滿感性的社交世界中并無太多斬獲,新生力量Facebook似乎極有可能取代Google成為下一個巨頭。而Facebook甚至可能更堅持——被譽為Gmail和nieendfeed之父的Paul Buchheit最近談及Google和Facebook的區別,認為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對產品、對細節的高度關注值得贊賞,而Google的佩奇和布林,在公司壯大之后,似乎有些像是兩個風險投資人:在搜索之外,他們也對各個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投資,從街景到無人駕駛汽車。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已經不再是硅谷里對工程師最具吸引力的地方:Facebook或者更年輕的Twitter以及更多后起之秀才是?;ヂ摼W的變化實在太快,Google的口號“不作惡”和信奉搜索技術的價值觀都不得不接受挑戰。不過,這些進行自我標榜和約束的宣言,仍然是用戶對于美麗世界的一種向往。
Google發展簡史
1998年9月7日,成立于美國加州郊區。
2001年9月,網頁評級機制FageRank被授予了美國專利。
2002年5月1日,與美國在線(AOL)簽約,后者全面采用Google的搜索引擎。
2004年8月19日,在納斯達克上市。
2005年7月19日,宣布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12月20日,宣布收購AOL5%的股權。
2006年10月,以16.5億美元收購影音內容分享網站YouTube,這是Google有史以來最大筆的并購。
2007年2月,Gmail向所有人開放;11月,宣布基于Linux平臺的開源手機操作系統的名稱為Android。
2008年9月,地圖衛星升空。
2009年3月,推出Google Wave。
2010年2月,推出社交網絡功能Google Buzz,
9月推出新功能“即時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