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曉聲先生著有《雪城》《浮城》《年輪》等數十部長中篇小說與影視劇。除寫作、讀書之外,梁曉聲也經常參加一些體腦結合、動靜交替的活動,來提高身體素質。
梁曉聲認為修身、養性是兩個概念:“修身”是養生學意義上的問題。雖然中年人知道養生的重要性,但卻無法實施,因為沒有時間,退休之后,才有較多時間從事各種養生活動。“養性”強調的是某種思想方法,通過思想精神滋潤人的靈魂,用不同的思想方法進行自我心靈安慰,學會做一套心靈保健操。他經常這樣做──受到挫折的時候,心理極其敏感,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放開眼光看,實在是微不足道,于是很快就豁然開朗了。
能不能做到“養性”是有前提的。梁曉聲說:第一,必須是有閱讀習慣的人才能做到這點。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中記載的至理名言,都是一種間接的教育,一個人并不是天生就會修身養性的;第二,是那些關注生活的人,同時也關注他人命運的人,才能在自己與他人的比照過程中,得出自己既不是最了不起,也不是最無能,既不是最悲慘,也不是最幸福的人的結論;第三,適合那種能夠懂得限制自己各種或某種欲望的人。欲望十分強烈、不善于限制的人,做不到修身養性。反過來,它又在提醒人們限制自我的重要性。比如對金錢、高消費、享樂,作為一個明智的人,他已然是個大款、富翁,也應該懂得人的任何一種欲望野心,過分強烈和膨脹對人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梁曉聲對傳統養生中的靜神、愉神和養神的保健方法很是贊同,因為不僅能夠保持心態平衡,使神經系統處于融洽舒緩的正常狀態,而且還能使氣血調和、外濡肌腠、內溉臟腑,起到防疾抗衰的功效。
梁曉聲認為灰暗的心理是心理健康的大敵,憂心忡忡、悲涼寂寞、飲恨抱怨以及為名利、功過等而動輒雷霆大發或萎靡壓抑等,是導致損壽致衰和疾病勃發的主要原因。只有愉悅精神,祛病健身,才能感受到清新自然的生命之力,所以,他說:“修身養性強調心靈感受的質量,以達到心中理想的自我形象塑造,一個不善于修身養性的人不是思想者。”
作為一名作家,梁曉聲注重內在精神的修養,而優秀的作品往往出自于健康人之手。如此看來,梁曉聲在全力打造作品的同時,不是也在用心地“打造”自己嗎?■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