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制度在中國約有五千年的歷史,家庭倫常觀念為國人之美德,更是我國的歷史文化的精髓。觀之今日,中華民族蔚為十三億的龐大民族,這與我們以往的家庭制度及家庭觀念有密切的關系。家庭制度與家庭觀念是我中華民族物質生命及精神箋重要基礎。如欲滅亡中華民族,必先滅我家庭制度與家庭觀念。
中國的家庭倫常觀念始見于堯典契作“五倫之教”。堯典云:“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此明團結家庭乃治理百姓、維護邦國之基。五倫之教則明倫常為教化之基。此家庭倫常觀念,逐日演進,等到了孔子時代,集倫常哲學之大成,以教育為本,是政治的根本。
子曰:“為政在人,修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家庭的核心是夫婦、親子、兄弟。所以夫婦之道是“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也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而夫婦之愛,兄弟之親成為人倫教化一切事物之核心力量。此一基本觀念,隨從儒家之發展,成為二千年來中國社會之傳統觀念:我國的政治思想、學術文藝,以至民間之風俗習慣,無不與此觀念結合,遂構成民族意識之潛在向心力與親切之同胞感。
堯舜以至于周宗法
古時學者認為黃帝以嫘祖為正妃,帝嚳帝堯共立四妃,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僅三次妃,被稱為三個夫人。就是長妃娥皇、次妃女英、次妃癸比,則一夫多妻的狀態在周朝形成了龐大家庭制度,周王朝就是完全建立在家庭制度之上。周朝的宗法制度,即是繁衍家庭的繼承制度。禮記大傳云:“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2011年的又一春,祭祀是中國人的風俗,更是一種習慣,這便是周禮中的吉禮,祭天祭祖,為的是慎終追遠,不忘家庭之本。即:上以奉宗祀,下以續香煙。昭告你的祖先,昭告于天下,我們還在。然于今天,在那祖前焚燒幾張紙,放幾束鮮花,但真實的意義何在呢?那就是對自我生命的尊重,祖先的生命是我們的上游,兒孫的生命是我們的延續,只有用這種看似很俗的習慣,但卻又是長久的,不變的。
“個人”“家庭”“國家”同為人類世界之基本單元,基本組織。家庭既不與個人抵觸,也不與國家世界抵觸。相反卻促進個人幸福與群體幸福的橋梁。家庭是人類生理與性靈的結合,夫婦親子同胞之愛,是人類的天性,是沒有辦法被斫喪的。如果被摧毀,那便會使人類集體墮落與滅亡。基本健全的家庭,為人性之溫床,是社會活力的源泉。
上古時代人們的家庭生活是怎樣的呢?
那時人們只要“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土地是人們生存最大的資源。周代為農耕興盛之始,而家族社會又得憑借穩定的經濟基礎。在當時,無論是農業的勞作,還是工業的生產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因工作地點在家庭,工作人員全是家庭父子,其士大夫以上的封建領主的莊園宮堡,又設有磨房、工房、店鋪,以制備日用之需。我們便不難想像那個勞動的場面:父親帶著全家的老小,種地,生產著自己用的生活用品,很少去交換,如果缺少什么東西,以鄰里間互通有無,那是一種農業社會的和諧,是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而今呢?家由家族變成了小家,一個三口之家,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人與人的關系變得很簡單,那就是商業的交換,不知情為何物了?
就是那樣一個與自然相搏的朝代,“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聞到了家序的建立:設庠序學校教民以禮義而外,又定為刑律,以懲其違反家族社會之道德的人。古代法律第一懲處的是不孝:“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于不孝。”這是維護家庭社會的法則,家族長會不遺力的去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