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沒有發生文化斷層的國家。正是這種獨特的歷史過程與傳統,孕育了中華民族極富特色的文化精神。
五千年色彩斑斕的中華文明,具有獨立于世、與眾不同的歷史文化特征。
大陸,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環境基礎;農業,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經濟基礎;儒學,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思想基礎。因而,中國的傳統文化,表現出濃烈的大陸文化、農業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
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西方歷史文化主要沿地中海周邊發展,重商重戰,本性開放,喜歡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則以大陸為基礎,她的品格是內向的。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墻”文化特征
中國人喜歡墻,國家筑有長城,衙門筑有宮墻,私宅修有院墻,真可謂無墻不成國家,無墻不成城鎮,無墻不成家園,只不過墻的規格不同罷了。
然而,中國的墻文化并不等于一味主張封閉。確切地說,是對外封閉,而對內開放,這和西方不一樣,西方人的墻少,對外是開放的;但住宅內部卻是封閉的,即使父母要進孩子的房間,也需要得到允許,否則便是失禮。中國的宅院雖對外封閉,其內部卻到處有游廊窗閣相連。那些做家長的,有權取消一切個人隱私,特別是《紅樓夢》中史太君那樣的家長。
中國從來不是一個宗教性國家
在人神關系的表現上,西方基督教文化承認上帝的絕對權威,認為人類是上帝的奴仆,人類成員不分貴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國傳統文化則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威的往往不是神靈,而是皇帝。如隋唐時代,三教并興,唐太宗做皇帝,便以皇帝的身份給儒、道、佛排座次。因為本皇帝姓李,道教的創始人也姓李,因而就把道教排在第一位,所謂一道二儒三佛。后來武則天做了皇帝,道教便也失寵,于是重新給儒、道、佛排座次,認為佛第一,儒第二,道第三。這樣的做法,在基督教文化那里是不可思議的:皇帝亦是凡人,凡人怎么能給宗教崇拜的神明排座次,其實,他們殊不知更有甚者,中國皇帝不但可以給神仙排座次,還具有為凡人靈魂授爵的愛好。皇帝尊重孔夫子,就可以敕封他為大成至圣先師;皇帝喜歡關云長,就可以敕封他為蕩魔大帝。不但如此,連天堂地獄中的事情,皇帝也可以管得,京劇中有一出傳統戲《鍘判官》,講地府中的判官行私枉法,包青天便去地府判斷冤情。結果惹怒了閻君。閻君說:“陰間事不用你陽官來管?”但包老爺更加理直氣壯,聲言:“宋天子他封我陰陽二官!”于是,閻君沒了脾氣。
正因為中國古來有這樣的傳統,所以中國從來不是一個宗教性國家,中國老百姓進寺院燒香,和西方基督教徒進教堂的含義不一樣。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原罪,進教堂的目的是去懺悔自己的行為。中國人不懂什么叫懺悔,在更多的情況下,好像在和神明做生意。花幾個錢,燒一柱香,便希望合家平安,祈禱有美好的前程,或生個大胖兒子,或找一門好婚事,或生意興隆日日發財。中國人似乎比神靈更精明:一方面,學習孔子“敬鬼神而遠之”,一方面亦希望鬼神能為自己服務。
重視人生,熱愛生命
中國文化傳統,最重視人生,也最熱愛人生,強調“食、色,性也”。認定吃飯是第一位的,生兒育女是頂重要的。一是珍視生命,貴生惡死;二是重視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因為重視生命,所以最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道教,就有了與其它一般宗教絕然不同的文化品格。大抵宗教的特點是研究人死后怎樣,而道教則一心關注人怎能不死?因為重視傳宗接代,所以對孔夫子說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才抱有宗教般的感情。在中國古人心目中,一切身外之物都可以不要,唯獨不能沒有子嗣。
中華民族又是一個熱愛生活、勇于生活并善于生活的民族,這表現在中國人對生活的態度上。中華民族既是一個特別能夠吃苦耐勞的民族,又是一個特別講究美食美味的民族;既是一個勇于與惡劣環境作斗爭的民族,又是一個特別善于利用環境以求生存的民族。所以中國的飲食,曾經獨領風騷于世界,中國人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亦能頑強生存,自給自足。
中國文化傳統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中國人熱愛故土,重視鄉土人情,雖遠游千里,終不忘落葉歸根。
現代中國人之所以要反思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就是要正確評價別人和自己,從而找出正確的發展道路,
李約瑟說過:“當東西方科技接觸時,會達到一個互相融為一體的時機。”但他沒有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時機。當世界各民族文化終于融為一體的時候,將成為人類文明的偉大歷史機遇和空前盛大的歷史節日。■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