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基本保證;公共安全科技與和應急管理科技體現了科技的公共性與公眾性,是實現公共安全的基礎保障。在分析我國對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重大需求的基礎上,就加強我國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區域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
一、“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的內涵及其價值分析
所謂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就是針對一定區域與范圍的、用以滿足公眾不斷面臨的公共安全需求的科學技術,它屬于民生科技范疇,具有人為性、為人性、社會性、公共性等特征。其構成包括三個層面:器物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的器物層面主要指為提高公眾安全、滿足公眾安全需要、實現公眾科技權益而直接提供的公共科技產品與服務,在三層次中具有外顯性特征;制度層面則指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主導力量為保障公眾公共安全需求和處置公共應急事件而制定的相關法規政策和管理制度的總和;精神層面則是指公共安全科技服務過程中滲透公眾與社會之中的科技意識、科技思想、科技精神和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務性的價值德行。
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體現科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公眾對科學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公眾理解科技的重要內容。公眾對科學技術知識的掌握與使用將使我們的世界變成一個更加有趣并且更少威脅性的地方,因此,在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中,科技的發展不應把公民排除在外,科技只有在滿足公眾需求與參與的基礎上,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近些年所發生的如SARS、圓明園防滲膜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事件中,一方面各有關部門以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對有關事件進行了處置,另一方面公眾以利益相關人或關鍵人的角色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科學決策過程中。這些實踐證明: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越來越多地與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公眾生活質量、提高國民素質和維護社會和諧緊密聯系,體現了科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二、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當前,隨著科技與社會的不斷融合,科技的公共性與社會性日益凸現,加上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各種矛盾日漸突出,公共安全事件頻發,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十分必要。針對我國幅員遼闊以及各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現狀,如何有針對性地加強區域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顯得尤為緊迫。應該說,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區域公共安全問題,2004年,溫家寶主持會議,在聽取公共安全科技問題研究專題匯報時指出:區域性公共安全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是關系人民群眾利益的緊迫問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也首次將區域公共安全科技列為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其中應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核心問題。我們認為,加強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至少在以下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1)有助于加強對突發性公共事件形成機理的研究與科學預測,提高預測預警能力,從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發布系統,建立并完善多部門協同應對機制和加強多目標多階段的應急決策理論,做到未雨綢繆、科學決策;(2)有助于在處置公共安全與應急事件過程中做到臨危不亂、科學處置,及時使救援力量得到優化調度、應急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從而盡量減少可能帶來的損失;(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處理后及時恢復社會秩序、舒緩民眾心理、化解社會危機與矛盾,維護區域內的社會和諧穩定,滿足與引導民眾的公共需求。近年來,國內外的一些典型突發事件案例更是警示我們:面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自然風險與社會風險,針對各地的具體情況,加快發展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并建立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應成為當前我國科技發展與應用的重中之重。
三、對我國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法制、組織體系及救援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已具備一定基礎,積累了許多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成功應對了一些專業領域的突發事件;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領域的項目經費和數量逐年增長;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所涉及的各個領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性發展,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進展。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比較仍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1)我國還沒有從整體層面上進行系統的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研究,缺乏完善的區域性公共安全體系,各相關領域研究處于條塊分割狀態;(2)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領域的安全體系的建立還剛剛起步,研究基礎弱;(3)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服務的相關條件不足、設備相對落后;(4)區域內公共安全科技意識淡薄、專門人才不足、公眾安全教育不夠完善;(5)在公共安全科技經費投入方面不足,缺乏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支撐條件等。
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觀,堅持“科技為了人民、科技成果為人民共享”的理念。要從理念、制度、服務能力、公民意識等角度加強體系建設。
(一)提高各級政府對區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認識,深化相關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改革
完善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強各級政府對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對國家、社會和公民重要性的認識,提高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務上的責任意識,注重對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理論建設;明確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中的職能定位和對公共服務的事權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區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務體系涉及政府諸多部門的協調配合。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中涉及教育部門、科技部門、宣傳部門,組織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等,要做好各部門間的事權配置,防止出現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務中的模糊行為、責任承擔時的相互推諉。
(二)鼓勵供給主體社會化趨勢發展,處理好責任主體政府與各供給主體的指導、協調、合作、監督的關系
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的供給主體涵蓋了地方各級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企業、社團組織、社區自治組織和公民個人,形成了黨、政府、人民團體和科技單位密切配合、大聯合、大協作的新的工作體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與協調,很容易滋生各方定位不清、職責模糊等問題,繼而出現相互推委、互不負責的不作為現象。要避免此類問題,必須從制度上加以防范,加強對公共安全科技服務工作的領導和協調,理順工作關系,實現有效協作,統籌部署,集成資源,扎實有效地推進我國科普事業的縱深發展。
(三)細化相關政策法規,持續增加區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務投入,實施績效管理和評估機制,保證公共科技服務體系的效率
加大對現有相關法規政策的宣傳和普及工作,使公眾對保障自身權利的法律法規有所了解。各級政府部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實現法規政策的細則化和可操作性;持續增加對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財政投入,開拓多渠道鼓勵社會投入。要加大各級政府在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上的財政投入和專項資金投入,并有傾向性地將更多財政資金投入到貧困落后地區的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中去,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公共安全科技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體系,形成全社會積極投入公共科技服務的局面;要加強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中的監測評估,盡快建立評估機構和評估機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監測評估體系;同時,要倡導由公眾、社團、大眾媒體在內的第三方評估,以保證評估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
(四)注重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能力建設,努力增加、提高公共科技產品和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使公共科技服務與公眾需求相適應
增加可視公共安全科學空間的數量,提高可視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學空間的服務質量;充分調動科學共同體作用,提高公共科學咨詢服務和培訓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建立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網絡信息平臺,整合公共安全科技信息資源,加大大眾媒體在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中的作用。
(五)堅持公共科技服務以人為本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原則,重視公共安全科技服務體系中公眾的權利主體地位,積極探索公眾參與機制
在建構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過程中,要重視公眾對公共安全科學服務應享有的知情、獲取、表達、接近、參與、監督等權利,針對諸如有關科學技術的突發性事件、熱點事件、公眾共同關心的問題,建立積極、快速、高效的響應互動機制。建議建立健全發現、回應、表達與參與的機制,建立重大公共科技項目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重大科技公共項目的公眾聽證會、協商制度,公益性科研項目報告公開、信息公開存取制度,實施“關鍵公眾”接觸,加強公民調查工作,鼓勵公民科研行為等,創建全民參與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的良好氛圍和局面。
參考文獻:
[1] 薛峰.科技在公共安全保障中的應用及啟示[J].鄭州航空管理學院學報,2010,(5):3.
[2] 易啟洪.論民生科技的價值取向及在新農村公共事業建設中的作用[J].現代農村科技,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