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芒
(中平能化集團七星公司職工醫院,46709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筆者自2005年以來運用水星四妙飲加味治療此病,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78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和住院病人,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75歲,平均61歲;糖尿病病程最短1年,最長20年,平均7年;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平均4年。
診斷標準:本組糖尿病診斷符合WHO診斷標準,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表現除糖尿病的癥狀外,伴有下列表現之一:①感覺障礙:表現為肢體遠端感覺異常如襪子、手套樣,或不同程度的麻木、刺痛、燒灼感、蟻走感、電灼感,病變區可能有觸痛或壓痛;②運動障礙:表現為肌力或肌張力減退、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肌肉萎縮等;③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肢體遠端皮膚對稱性發涼、光滑、菲薄、脫屑、指(趾)甲松脆、多汗或無汗。行肌電圖檢查發現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全部病例均在常規控制血糖和飲食指導條件下,采用補虛清熱、化痰通瘀的方法。運用四妙飲(源自《成方切記》)加水蛭、制南星治療。藥物組成:黃芪30g,金銀花25g,當歸15g,水蛭12g,制南星10g,甘草9g。肝腎不足加枸杞子15g,懷牛膝15g;燥熱甚者加生地黃15g,知母12g,葛根15g;血瘀甚者加丹參25g,赤芍15g;痛甚者加元胡15g,三七參6g(沖服);失眠多夢加龍骨30g,牡蠣30g,酸棗仁30g;便秘加玄參15g,柏子仁15g。服法:每日1劑,水煎600ml,早晚分服。半月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顯效:肢體麻木、疼痛及各種感覺障礙或運動障礙等周圍神經癥狀消失,膝、跟腱反射明顯改善或恢復正常,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有效:麻木、疼痛等周圍神經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膝、跟腱反射有所改善,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加快,接近正常;無效:麻木、疼痛等周圍神經癥狀無變化或變化不明顯,膝、跟腱反射無改善,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稍有提高或無變化。
78例患者中顯效36,有效3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9%。一般服藥1~3個療程,患者服藥后均無明顯不良反應。
患者,男,61歲,2008年4月13日初診。糖尿病病史9年,近1年來感雙側手足麻木,似有蟲爬,足部較甚。近2個月來麻木加重,并感小腿及足部疼痛,腰部及下肢無力。實驗室檢查:空腹血糖11.2mmol/L。現癥見手足麻木,雙足尤甚,小腿及足部疼痛,腰部及下肢酸軟無力,動則汗出,時有盜汗,面色萎黃,口干咽燥,心煩,視物模糊,困倦乏力,氣短懶言,舌質暗紅,苔黃稍膩,脈滑細數。證屬氣陰兩虛、燥熱內盛、痰瘀阻絡。治當補氣養血、清熱祛瘀、化痰通絡。用基本方加生地黃15g,懷牛膝15g,葛根15g,元胡15g。每日1劑,早晚2次分服。連服5劑。同時服西藥控制血糖水平。4月18日復診:服藥平和,麻木疼痛略有減輕,自覺較前舒適,繼服7劑。三診:麻木疼痛明顯減輕,盜汗消失,腰膝酸軟無力減輕,諸癥好轉。上方去生地黃,繼服7劑。四診:諸癥明顯好轉,麻木、疼痛消失。行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接近正常。守方繼服10劑善后。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中醫“消渴”、“血痹”、“脈痹”等范疇。大多由于病人缺乏科學的合理用藥及飲食調控,致使血糖長期處于較高的狀態而造成微血管病變及周圍神經損傷。該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但二者互為因果,日久則陰損及陽,致陰陽俱虛。陽虛則推動血運之力不足,氣虛血瘀,脈絡失養,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等諸癥。李東垣曰:“麻木為風人皆知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當補肺氣,麻木自去矣。”陰虛則內熱,內熱熾盛,煎熬津液,導致血液黏稠而瘀滯,灼津成痰,則痰瘀阻滯脈絡,亦可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等癥。又如《張氏醫通·痿痹門》云:“麻則屬痰屬虛,木則屬濕痰死血,一塊不知痛癢,若木然是也。”故治療以“補虛清熱、化痰通瘀”之法的水星四妙飲加味治療。方中黃芪補氣,氣充則血行,當歸有補血、活血、止痛之功,與黃芪配伍則益氣、補血、養陰。現代藥理研究:黃芪可顯著擴張外周血管,促進微循環;當歸有造血抗凝之功,二者合用,補血的同時還可降低血液黏滯性;金銀花性寒可清除燥熱,治絡中之風火,其性輕清,可通達表里及四肢經遂,且金銀花具有清除內毒素及改變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以助清除水腫滲出;水蛭有活血破瘀、通經消積之功,南星具化痰解痙之效,二者均有抗血栓的作用,且水蛭還有降脂、抗炎、減輕毛細血管通透性,南星有較明顯的鎮痛作用。《本經逢原》謂:“南星專走經絡,故中風麻痹以之為向導。”諸藥合用,補虛不壅滯,清燥熱不傷陰,祛痰瘀不傷正。則氣陰得充,燥熱內清,痰消瘀散,經脈暢通,麻木、疼痛等諸癥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