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深美 江志慧
(山東省即墨市人民醫院,266200)
半月板損傷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膝關節疾病。常發生在膝關節屈曲、脛骨固定、股骨突然內延。傳統手術創傷大、關節功能恢復慢。我院自2008年1月開始應用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42例,均取得滿意療效。現將術后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本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齡最大51歲,最小20歲;左側16例,右側26例;以青年居多。
1.一般護理。手術結束后返回病房詳細了解術中經過及麻醉方法。囑病人注意臥床休息,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并做好記錄。術后6h后可根據情況給予流質食物,以免引起胃腸反應。
2.術后切口處常規放置負壓引流管2天,觀察引流量達50ml即可拔管,給予加壓包扎。
3.抬高患肢。用棉墊繃帶加壓包扎膝關節,減少關節活動。然后將全枕放在患肢下面,以促進血液暢流,減輕膨脹。在抬高患肢期間可根據病人的需要和要求,將患肢下的全枕暫時拿開,放平肢體然后再墊起來。這樣移動患肢可使病人減輕疲勞感,增加舒適感。
4.鍛煉股四頭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術后應臥床休息,在無痛情況下于床上取仰臥位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可有效防止術后肌萎縮的發生。要在消除病人怕痛或怕影響傷口愈合等顧慮的情況下鼓勵病人主動練習。
5.膝關節功能鍛煉:術后第2~3天即可使用CPM關節康復治療儀進行被動屈膝活動。開始時,CMP定位于屈膝30°~40°,在每次鍛煉時可隨時根據情況不斷增加屈膝度數。每日鍛煉2次,每次練習30min,停止鍛煉時,將膝關節保持在這個當日屈膝的最大限度。次日開始鍛煉時,即從前一天最大屈膝程度開始。一般2周后可達屈膝80°~110°。此時患者可下床練習屈膝活動。
6.傷口的觀察。注意病人體溫情況、有無高熱。手術一二日后如體溫超過38.5℃(38.5℃以內屬于正常熱范圍)、病人訴傷口有針刺樣痛,應及時通知主管醫生,以便及早發現感染,及早處理和控制。一般在術后3天檢查傷口,如有積液則繼續加壓包扎,但仍要強調股四頭肌的練習。
7.下地與拆線。術后3~5天在消除病人怕痛或怕影響傷口愈合等顧慮的情況下,鼓勵病人拄拐、患肢不負重下地活動,逐漸過渡到患肢負重行走。不急于過早負重,以免加重關節內創傷,引起關節反應、積液。傷口無感染情況下,2周可拆線。
第3周后可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耐力訓練。第6~8周后可開始獨立行走、奔跑等活動。
加強關節功能鍛煉,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恢復患肢功能。
應用關節鏡切除半月板,創傷小、恢復快,手術前后鍛煉股四頭肌,向病人介紹手術方法、手術中及手術后的鍛煉時機,以提高手術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