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聰,劉玉紅
(1.暨南大學 文學院,廣州 510632;2.暨南大學 華文學院,廣州 510610)
《清平山堂話本》是明代洪楩所刻的《六十家小說》的輯佚本,多宋元話本。此書最早有北平古今小品書籍刊印會影印本《清平山堂話本》15篇和馬廉平妖堂影印本《雨窗集》《欹枕集》12篇。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合此二種影印出版,仍以“清平山堂話本”為名(1987年重印)。1957年,譚正壁據(jù)前二種影印本加以校點,仍以《清平山堂話本》為名,由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出版。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據(jù)此重印。[1]此后,其他較重要的校注本或標點本主要有:石昌渝校點本、[2]王一工標點本、[3]程毅中輯注本[4](其中收《清平山堂話本》17篇)、韓秋白校點本。[5]以上諸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譚校本最早,可謂篳路藍縷,功不可沒,然亦有不少失誤,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宋元時代的語言現(xiàn)象尤其是俗字、俗語詞理解不夠,以不誤為誤的誤校情況在此書中甚多。其他校點本亦或多或少有其不足。對于以上幾種校點本中的誤校、誤點、失校等情況,已有一些論文及劉堅《近代漢語讀本》[6]對其作出若干補正,但有待于進一步討論之處仍然很多。筆者近來據(jù)前述兩種影印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對漫漶、墨丁、空白等處有大量修補,不據(jù))并參考其他相關文獻(例如日本漢學家入矢義高先生翻譯成日語的《雨窗欹枕集》和《清平山堂話本》[7])對《清平山堂話本》進行校注。今選其可讀者二十馀條臚列于下,請方家教正。因筆者曾撰文《〈清平山堂話本〉校讀記》,[8]故此文以“續(xù)”名之。
1 《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柳解元使了計策,周月仙中了機扣。
扣,譚校:“通作‘彀’字。”程校:“當作‘彀’字?!备咴坪?、劉志軍《校議》以為“機扣自有機關義,無煩借用通假”,[9]蓋本《漢語大詞典》此條釋義。按,“彀”由張滿弓弩義引申為范圍、圈套義的用例及“機彀”的用例很多,而《漢語大詞典》“機扣”條僅舉此一例,不具說服力。故當從譚校。
2 《西湖三塔記》:媽媽聽得出來,見宣贊面黃肌瘦,媽媽道:“緣何許久不回?”
“聽得出來”四字,入矢義高以為是衍文,他在校語中說:“この前に‘聽得出來’という四字があるが、衍文と認める?!币蚨谄渥g文中刪此四字。按上文:“慢慢依路進涌金門,行到自家門前。娘子方纔開門,道:‘宣贊,你送女孩兒去,如何半月才回?交(教)媽媽終日憂念!’”入矢義高致誤的原因是把上文“娘子方才開門”的“娘子”誤譯為“母上”(媽媽),因而誤以為此四字為衍文。
3 《西湖三塔記》:只見樹上一件東西叫,看時,那件物是(事)人見了比嫌。
比,譚本、石本等校為“皆”字的殘缺,程本以為:“比嫌”即“鄙嫌”,今吳語有“嫌鄙”,乃鄙薄之意。按,明代小說中“嫌鄙”用例較多,為厭惡之義,本書編者洪楩為錢塘人,用吳語的相近形式是有可能的?!氨上印庇美纭度泵藭帯肪戆耸模骸啊哆z史》曰:張邦昌僭位王時,雍諂事之,凡事有‘臣啟陛下’之語,雖邦昌之僭,亦鄙嫌之?!钡妆尽氨取弊智逦从袣埲?,故程說為優(yōu)。
4 《西湖三塔記》:娘娘聽了,柳眉剔豎,星眼圓睜道:“你尤(猶)自思歸!”叫:“鬼使那里?與我取心肝!”可令把宣贊縛在將軍柱上。
譚本、石本校“令”為“憐”。按,“令”未必誤。“可”有“再”義,近代漢語中多有用例,例如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咱且屯軍居止。若聚集的些人馬呵,那其間可與曹操讎殺,未為晚矣?!庇譄o名氏《看錢奴》第二折:“兒也,我寫了可與你說。”“可令”即再命令(上文已有令縛宣贊取心肝之事)。
5 《西湖三塔記》:手持七寶鑲裝劍,腰系藍天碧玉帶。
“天”,當作“田”?!八{田”,縣名,以產(chǎn)美玉聞名?!八{田碧玉帶”,用藍田所產(chǎn)之碧玉做的腰帶,極言其珍稀,并與上文“七寶銀裝”相配。
6 《風月瑞仙亭》:卓員外道:“先生去縣中安下不便,敢邀車馬于舍,何如?”
諸本徑錄為“弊”,又均校為“敝”之誤。不妥。弊尖,乃“弊”之正字?!稄V韻·祭韻》:“弊尖,困也,惡也。《說文》曰:‘頓仆也?!鬃鞅?。”“弊”有“殘破”之義?!秶Z·晉語六》:“今吾司寇之刀鋸日弊,而斧鉞不行。”《戰(zhàn)國策·秦策一》:獘“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薄痘茨献印ふf山》:“獘箄甑瓾在袇茵之上,雖貪者不博?!豹?,一本作“弊”?!讹L月瑞仙亭》中之“弊舍”,乃卓王孫自謙之詞。
7 《快嘴李翠蓮記》:這們女婿要如何?愁得苦水兒滴滴地。
們,底本作“們”,譚本、石本誤錄為“門”。按“們”“門”二者詞形不同而義通,作詞的后綴,用在指示代詞后面,相當于“這么”“那么”的“么”。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折:“著我出去,便出去了罷,受他這們閑氣做甚么!”《西游記》第八十六回:“豬八戒見了就哭道:‘可憐啊,那們個師父進去,弄做這們個師父出來也!’”
8 《快嘴李翠蓮記》:張?zhí)溃骸靶∧镒臃判模钭鹋c我是老兄弟,當?shù)迷缤碚展埽涣钐靡喈斨掀捱^去倍伴,不須掛意!”
倍,譚本、石本、程本均校為“陪”的誤字。不妥?!氨丁笔恰芭恪钡墓抛??!赌绿熳觽鳌肪砹骸皢手骷次?,周室父兄子孫倍之?!惫弊ⅲ骸氨叮读形灰病!焙轭U煊校:“倍,古陪字?!碧祈n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詞》之三:“追攀萬國來,警衛(wèi)百神倍。”9 《快嘴李翠蓮記》:哥哥、嫂嫂相傍我,前后收拾自理會。
傍,程本校為“幫”。按,“傍”可音bànɡ?!鞍庇锌拷x,引申有幫助義?!缎聲ぬソ獭罚骸俺赏跎?,仁者養(yǎng)之,孝者襁之,四賢傍之?!?/p>
10 《快嘴李翠蓮記》:先生道:“新娘子息怒。她是個媒人,出言不可大甚。自古新人無有此等道理!”
大,諸本均校為“太”字之誤。按,“大”作副詞可表程度深?!肚迤缴教迷挶尽の骱洝罚骸斑@西湖不深不淺,不闊不遠:大深來難下竹竿,大淺來難搖畫漿;大闊處游玩不交,大遠處往來不得?!?/p>
11 《快嘴李翠蓮記》:關了門,下幔子,添些油在晏燈里。
晏燈,程注則疑有誤。按“晏”即“晚”義,不誤。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有時來朝餐,得米日已晏?!惫省瓣虩簟奔匆篃簟浴蹲x本》:“即夜燈,終夜不熄滅的燈?!贬屃x甚是。
12 《快嘴李翠蓮記》:兩親相見畢,婆婆耐不過,從頭將打先生、罵媒人、觸夫主、毀公婆,一一告訴一遍。
兩親,諸本均校為“兩親家”,按“親”有“親戚”義。本篇即“諸親”“諸親九眷”等詞,其中“親”即“親戚”?!坝H”下未必有脫字。
13 《快嘴李翠蓮記》:親操井臼與炮廚,紡織桑麻拈針線。
炮,諸家校為“庖”字之誤。按,當為通假字而非誤字?!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下》:“晉平公觴客,少庶子進炙而發(fā)繞之。平公趣殺炮人,毋有反令。”又,《韓非子·難二》:“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君弗食,孰敢強之也?!薄芭凇本ā扳摇?。
14 《快嘴李翠蓮記》:擗柴挑水與炮廚,就有蠶兒也會養(yǎng)。
擗,諸家校為“劈”字之誤。按“擗”有“分、析”義,不煩改動。三國魏曹植《送應氏》詩之一:“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薄端疂G傳》第四十九回:“包節(jié)級措手不及,被解寶一枷梢打重,把腦蓋擗得粉碎?!薄斑ú瘛辈徽`,即劈柴義。
15 《洛陽三怪記》:這條路游人希少,正行之間,聽得后面有人叫“小員外”。
希少,石本、程本均校改為“稀少”。按“?!狈钦`字?!跋I佟绷x同“稀少”。《魏書·太祖道武帝紀》:“百工偷劫,盜賊公行,巷里之間人為希少?!彼翁K軾《乞相度開石門河狀》:“自溫、臺、明、越往來者,皆由西興徑渡,不涉浮山之崄,時有覆舟,然尚希少?!?/p>
16 《洛陽三怪記》:風亭弊陋,惟存荒草綠凄凄。
弊,譚本、石本校為“敝”字之誤。按“弊”字不誤,“弊陋”義為破舊粗劣?!侗笔贰ち信畟鳌ひκ蠇D楊氏》:“以姚氏婦衣裳弊陋,特免其罪。”宋蘇洵《上韓昭文論山陵書》:“幃簿器皿弊陋而不易?!庇?,凄凄,譚本、石本、程本均校為“萋萋”之誤。按,“凄凄”不誤,義同“萋萋”,茂盛貌。唐無名氏《甘棠靈會錄》:“春草凄凄春水綠,野棠開盡飄香玉。”
17 《洛陽三怪記》:只見廟中黃羅帳內(nèi),泥金塑就,五彩莊成,中間里坐著赤土大王,上首玉蕊娘娘,下首坐[地]著白圣母,都是夜來見的三個人。
莊,諸本以為當作“妝”,或以為“裝”之誤字,不妥?!扒f”,乃“莊”之俗字。“莊”有裝飾義。《古今韻會舉要·陽韻》:“莊,《說文》:‘盛飾也。從艸、壯?!瘔岩嗍⒁??!睍x法顯《佛國記》:“然后彩畫作諸天形像,以金銀琉璃莊校其上。”《南史·后妃傳上·潘淑妃》:“帝好乘羊車經(jīng)諸房,淑妃美莊飾褰帷以候?!?/p>
18 《洛陽三怪記》:忽一日,行到魚池邊鉤魚。放下鉤子,只見水面開處,一個婆子咬著鉤魚釣。
前一個“鉤魚”之“鉤”,諸本校為“釣”。按“鉤”有動詞義,“鉤魚”亦通,似不煩改動?!般^魚釣”,諸本校為“釣魚鉤”。按,“釣”可作名詞,指魚鉤。《淮南子·說林》:“無餌之釣,不可以得魚。”南朝宋謝惠連《詠螺蚌》:“纖鱗惑芳餌,故為釣所加。”唐韓愈《題秀禪師房》詩:“暫拳一手支頭臥,還把漁竿下釣沙?!惫省般^魚釣”未必有誤。不過從上文來看,校作“鉤魚鉤”似更好。
19 《洛陽三怪記》:黃羅抹額,污驂皂羅袍光;袖繡團花,黃金甲束身微窄地。
“黃羅”句,據(jù)程本,《警世通言》卷十四《一窟鬼賴道人除怪》有類似文字:“黃羅抹額,錦帶纏腰。皂羅袍袖繡團花,金甲束身微窄地?!薄罢亍奔丛训兀拔⒄亍毖越鸺讕缀蹰L及地面?!肮狻焙笏瓶裳a“耀天”二字。
20 《張子房慕道記》:手冷如鉗,腳冷如磚。
鉗,劉瑞明《〈張子房慕道記〉的??奔皶r代討論》以為當作“鐵”字。[10]按,鉗為古刑具,為束頸鐵圈。《舊唐書·刑法志》:“又系囚之具,有枷、杻、鉗、鎖,皆有長短廣狹之制。”故“鉗”字不煩改。
21 《張子房慕道記》:高祖聽罷,心中大喜,龍顏甚悅,即排鸞駕,前往白云山前,尋訪一遭。行至一日,只見茅庵一所,不見張良,令人來到名山,有詩為證:……
“令人來到名山”一句,入矢義高疑衍,其譯文略去此句,并注:“原文はこのあとに‘令人來到名山’といぅ一句があるが、前後の文脈が通じないから、省くことにする。”(原文是“令人來到名山”,前后文氣不通,故略去。)按,從尊重原典的角度考慮,將此處視作倒文而非衍文似更好。可以改為:“行至一日,只見茅庵一所。令人來到名山,不見張良,有詩為證”。其中“令人”之“人”,指高祖。這樣理解,即文從字順。
22 《張子房慕道記》:紅顏(花)愛色抽心死,紫草連枝帶葉亡。
連枝,劉瑞明《討論》校為“戀姿”。按“連枝”指樹枝條連生一起,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恩愛夫妻。不誤。此句和上句“紅顏(花)愛色抽心死”謂世上人情牽掛,最終只會致人于死。
23 《陰騭積善》:且說張客到于市中,取珠欲貨,不知去失。
去失,程本疑為“丟失”之誤。按“去失”不誤,義同“丟失”。《元典章·吏部八·案牘》:“人等俱系專管案牘人員,年來不為用心關防,多有去失文憑籍歷?!?/p>
24 《陳巡檢梅嶺失妻記》:那風過處,只見兩個紅忔兜巾天將出現(xiàn),甚是勇猛。
忔兜,此二字《古今小說》無。疑“忔”字衍。紅兜巾,即紅圍巾。
25 《花燈轎蓮女成佛記》標題。
花燈轎,入矢義高以為是“花籐轎”之誤:“原文は‘花燈轎’?!疅簟稀L’の誤。南宋の都の杭州の繁昌記‘夢粱錄’によれば、婚禮の時の嫁迎ぇには花籐轎を用いる習わしだつたといろ?!笨蓮摹R虻浼匆姟盎艮I”之用法,而“花籐轎”用法則數(shù)見。入矢義高所引《夢梁錄》(據(jù)學津討原本《夢粱錄》卷二十《嫁娶》)原文是:“至迎親日,男家刻定時辰,預令行郎各以執(zhí)色,如花缾、花燭、香球、紗羅、洗潄、妝盒、照臺、裙箱、衣匣、百結(jié)、青涼傘、交椅,授事街司等人,及雇借官私妓女,乘馬,及和倩樂官,鼓吹引迎花擔子,或棕擔花籐轎,前往女家迎取新人?!庇秩纾伪R炳《洪堂詞·前調(diào)》:“名園精舍,總被游人到。年少與佳人,共攜手嬉游歌笑。夕陽西下,沈醉盡歸來,鞭寶馬,鬧竿隨,簇著花藤轎?!薄疤佟蓖盎L”。
26 《曹伯明錯勘贓記》:這曹伯明每日五更出去接客,只是不在家多。你去五更頭,等他來時,打死了他,咱兩個永遠做夫妻,卻不是好?
五更頭,當作“五里頭”,涉上文“五更”而誤。入矢義高注:“町の門に通ずる城外の地名であろぅ。今でも城外に、この名で呼ばれろ土地が、中國のところどころに見られる?!保ㄅc城門相通的城外某地名?,F(xiàn)在中國各地城外還有這一稱呼的。)有注而無校。確切地說,當作“五里頭”,指距城市五里遠的一個地方。下文“五里頭”“五里地”“五里路”交替出現(xiàn),均是指距城市五里遠的一個地方。這多種不同的地名寫法,可能是因為該地距城市的距離五里遠,但又沒有固定的地名,故“說話人”臨時為之取名,以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地是在城市近郊五里遠的地方。類似用法典籍習見。如《湖海新聞夷堅續(xù)志》后集卷一《神仙門·賣酒遇仙》:“道人喜,又曰:‘聞宅上有喪未葬,貧道善風水,宅上自有地在五里頭某處,宜急葬,則立致富貴。’”《警世通言》卷三十七:“陶鐵僧拽開腳出這門去,相次到五里頭,獨自行?!比绻窃陔x城更遠的地方,同樣可以距離遠近的數(shù)字命名?!缎戮幬宕菲皆挕x史平話卷上》:“漢王乃筑壇一所,在褒州四十里頭。”今地名中猶沿用有此類用法,如西北師范大學所在地即為蘭州市十里店橋。
27 《夔關姚卞吊諸葛》:三顧頻繁,兩朝開濟,何處尋遺跡?
程本據(jù)《花草粹編》?!胺薄睘椤盁?,不必。二字可通用。如《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煩陰已轉(zhuǎn),日影將斜?!睙ā胺薄?。煩陰,即繁蔭,濃密的樹蔭。
[1]譚正璧校點.清平山堂話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石昌渝校點.清平山堂話本[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3]王一工標校.清平山堂話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程毅中輯注.宋元小說家話本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0.
[5]韓秋白點校.清平山堂話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劉堅.近代漢語讀本(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日)入矢義高.雨窗欹枕集[M]//清平山堂話本.東京:平凡社,1958.
[8]曾昭聰,劉慧.《清平山堂話本》校讀記[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5):51-54,109.
[9]高云海,劉志軍.《清平山堂話本》校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5):95-97,11.
[10]劉瑞明.《張子房慕道記》的校勘及時代討論[J].文教資料,1999(4):9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