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禮珊
(南京第29中學致遠校區 江蘇 南京 210029)
本文所指“問題”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多數是由學生提出,并非教師課前預設的問題,具有真實性、隨機性、不可預見性等特點.
課堂生成問題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針對課堂上某一具體知識點拓展出來的思維含金量很高的問題,這類問題并非需要學生理解,但值得教師從專業技能提高的角度來思考和研究;還有一類是針對課堂上大多數學生共同體現出來的具有普遍性特點的問題,這類問題常常跟學習方法、思維定勢、學習習慣等相關;第三類是具體在某一常態課堂中即興產生的問題,可能是某幾個學生有而其他學生沒有的問題,此類問題本身思維含金量不一定高,但由此可以挖掘出來的引發學生創新和發散思維的價值很高,筆者認為用學生稚嫩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課堂生成問題很可能是開啟思維大門的鑰匙,值得教者關注和研究,本文正是立足于這一類問題展開討論的.
“破發”(service break),源于網球比賽,是指面對對手的發球局,取得一局比賽的勝利的一分.一般破發是網球比賽制勝的關鍵之一.本文中“破發點”特指課堂從一般有效走向真正高效的關鍵點,具體體現在課堂生成問題產生后一段很短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教師應該準備些什么,思考些什么,注意些什么,正是本文立意的幾個視角.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中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每每讀到這幾句,筆者都會熱血沸騰,非常想去做些什么.從10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潛心研究一些課堂生成問題是必要的,也是提高個人教學素養的一個著力點.
鐘啟泉教授也曾說過:“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生成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重要教學觀念,對于教師,課前對課堂教學按照課標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計和安排只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能夠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正確應對課堂生成問題才是課堂教學的較高目標,也只有正視學生在課堂上急性生成出來的問題,并且恰當地給予解決,才能真正體現出課堂是學生為主體的有效課堂.
怎樣才能更好地應對課堂生成問題,把握課堂生成問題的“破發點”是關鍵.所謂課堂生成問題的“破發點”,即最有效解決課堂生成問題的時機,它包含情境、解決問題的途徑、解決問題的互動雙方等多方面因素,它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把握好這個轉折點,課堂會由此閃現出更多亮點,也會因此體現出真正有效.
以一節新授課“力”的一個片段為例,筆者是這樣設計和把握課堂生成問題的.
師(引導):同學們,剛才我們舉了很多實例,你們是否想過有沒有只有施力物體或者只有受力物體的力? 請說說你們的觀點.
生甲:有.我用手扇風,這個力就只有施力物體——手,沒有受力物體.(大多數學生搖頭表示反對,少數學生點頭表示認同.這是一個意外的課堂生成問題.)
“現在回答你的問題……聽好了,在遇到危險時你可以保護自己,而不是哭爹喊娘,嚇得尿褲子?!崩纤淖叩疥犖餐O履_步,然后原地向后轉,“這也是稍后在第一關你們可能用得到的。所以,看我示范?!?/p>
師:關于這個實例,有不認同這一觀點的同學說說你的看法.
生乙:不對,風就是空氣形成的,所以手扇風這個力的受力物體就是空氣.
師:聽了同學乙的發言,大家覺得呢?(下面的學生都同意同學乙的觀點,同學甲也“恍然大悟”,同意同學乙的觀點.)
生丙:人推墻,墻沒有倒.不是說明這個推力只有施力物體,沒有受力物體嗎?(下面的學生很多反對學生丙的觀點,有人躍躍欲試舉手要發言.)
師:不同意丙同學觀點的同學說說你的看法.
生?。喝送茐Γ呀浾f得很清楚了,人是施力物體,墻是受力物體.至于墻為什么沒倒,我不知道應該怎么回答.
師:大家同意丁同學的觀點嗎?(下面的學生都點頭同意,包括學生丙.)
師:好,看來大家都已經會找這個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了.人推墻這個力為什么沒有把墻推倒,與這個力是否存在不矛盾.當有力存在時,我們是通過它的作用效果感受到的,至于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正是接下來要開始學習的內容.(學生眼睛里閃出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那種渴望神情,等待著教師接下來的講解.)
在這一片段中,筆者在備課的時候絕對沒有想到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關于“人扇風”和“人推墻”引發的爭議問題就是課堂生成性的問題.當這樣的問題被學生提出來之后,筆者沒有感到緊張,也沒有搪塞過去,而是充分調動其余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之間互動交流,讓學生通過思維活動,相互啟發,達到全班學生都能聽清這一問題并且弄懂這一問題的目的.
在這一片段中,解決生成問題的“破發點”,就在學生說出問題之后的那幾秒鐘,當時筆者的腦海中出現了幾套方案:一是自己講解,二是讓其他學生協助講解,三是引導學生理解.當筆者對問題本身做了一個簡單的評估之后,認為這是一個不難回答的問題,相信一定有學生能夠解決,并且引導學生交流來解決問題,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思維活動起來,所以選擇了第二套方案.事實證明,這樣的處理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節課的主人——班上的學生都對這兩個問題做了思考,并順利解決問題;筆者的教學目標也實現了.
細細品味這樣一個簡單、快速而又很微妙的環節,筆者覺得,這正是一個解決課堂生成問題的“破發點”,值得好好反思.
要想把握好課堂生成問題的“破發點”,需要理清這樣幾點:
(1)教師需要有一種意識.常態課中,很多情況下,教師需要多方面考慮教學進度和給學生時間表達不同意見兩者之間的矛盾,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很重要.筆者認為,這兩者的平衡點在于學生到底有多少發揮的余地,理清教學進度是服務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才能有更多的課堂時間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很多優秀教師身上共同體現出來的一種素質,教師需要有“讓學生表達”的意識.
(2)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教師需要保持一種高度關注的狀態,學會善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通過學生舉手投足,正確判斷出學生“聽了嗎”、“聽懂了嗎”、“有問題嗎”.皺眉頭說明他在思考,可能有些沒理解;點頭說明他聽懂了,并且認可教師的觀點;面無表情說明他似懂非懂,或是根本沒有聽懂;搖頭說明他不同意教師的觀點;微笑說明這些內容他已經比較熟悉,正在品嘗一種成功的喜悅;脫口大笑說明他被教學設計所吸引,正處于十分投入的狀態,等待著下個事件的發生;低頭看書說明他還需要在書上尋找答案,或者在書上找到“證據”;小聲討論說明他想先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見;積極舉手說明他很想表達自己的觀點……
也許一個問題出來,班上不同的學生有各自不同的表情,說明這樣的問題爭議比較大.如果一個問題出來,大多數學生表情都是微笑或點頭,說明這個問題已經被大多數人順利解決了.如果一個問題出來,班上學生都在沉默,說明這個問題有些難度,學生需要一些時間思考.而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積極捕捉,快速判斷.
(3)教師需要在觀察學生課堂表現時善于觀察學生的“不同意見”.課堂教學的民主性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針對某一教學內容(或某一個具體的問題)學生有不同意見很正常.允許學生表達“不同意見”,正是體現課堂教學民主性的一個典型.所以,教師需要善于觀察學生的“不同意見”.從課堂觀察的角度來看,就是教師需要通過學生的舉止和神態判斷出哪個學生有“不同意見”.例如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的一個問題拋出來,大多數學生都在點頭,但有個別學生在搖頭,或是立刻舉手想要發言,這是學生最典型的表現“不同意見”的一種預示.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這種表現,并且善于通過快速環顧全體學生,找出這些有“不同意見”想要表達的學生,才能夠給課堂生成問題留有發展和解決的余地.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體現在方方面面;尊重學生的發言,尊重學生的回答與提問,正是體現課堂教學中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教的好不好,關鍵要看學生接受多少;能把學生教懂、教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獨立思考和思辨的空間,才是當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如果教師僅僅為了趕進度,把教學內容灌輸給學生,一味強調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往往適得其反.只有懂得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答”和“問”的機會,才是關鍵.
課堂教學中有很多提問的方式.當教師提出的問題需要學生回答時,千萬不能因為學生反應有些遲緩,或是學生不喜歡舉手,教師就自問自答,草草收場.相反,正確選擇啟發學生思維的提問方式,親切的表情,期待的目光,都是能夠促進學生積極發言的好方法;教師要尊重和鼓勵學生“答”.有些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會隨機產生新的問題,教師同樣需要尊重學生此時的“問”.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難免產生教師意想不到的回答,課堂生成問題常常由此誕生,教師對此要做到心中有數.
尊重學生的“答”和“問”,體現在教師要有寬容的心態,親切的表情,還要預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表達,當學生“答”和“問”的時候,教師要神情專注認真傾聽,并隨時做好應答準備,針對典型的有價值的“答”和“問”還要面向全體學生表示贊許或鼓勵.哪怕是學生對某一觀點或問題有不同意見時,教師也要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表達其“答”和“問”,這也是創造有價值的課堂生成問題的必要前提.
有些教師不喜歡讓學生在課堂上過于表現,是因為不太會把握收放的“度”,也就是覺得讓學生回答容易,但過于讓學生發散思維,又害怕很難把學生引入課堂教學的預期目標中來.
其實,要把握好收放學生發散思維的“度”也是有方法的.首先,需要精心設計教師引導提問的措辭,帶限定詞的小角度提問通??梢院芎玫刈寣W生容易發散思維而又不容易跑偏主題.例如,上述教學片段中的提問:“有沒有只有施力物體或者只有受力物體的力?”其次,需要正確選擇應對生成問題的方案.例如,上述實例中提到的三種常見的應對方案:一是教師講解,二是讓其他同學協助講解,三是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理解.最后,還需要教師根據課堂觀察,正確判斷出收回問題的時機.通常這種時機表現為班上學生弄懂問題后普遍贊同的那個時刻,而大多數學生微笑贊同的神情往往就是表征這一時刻的到來.
順利解決課堂生成問題是體現課堂有效的一個重要參數.把握好課堂生成問題的“破發點”,就能節約課堂時間,促成問題的順利解決,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師生交流的藝術,才能做到點面結合,讓課堂在生成中充分體現出有效.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親切的話語,善解人意的動作表情,循循善誘的設問,不斷鼓勵的教學方式等等,都是促成師生平等交流的藝術表現.
“知識往往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的”.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動態生成的課堂是學生建構意義的搖籃,課堂生成問題的產生和合理解決的全過程正是學生建構意義的過程.教師把握好課堂生成問題的“破發點”,就可以讓學生更加輕松、順暢地建構意義,減少浪費課堂時間,真正做到在生成中促成有效.恰當地把握好這個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地做到,需要教師通過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和不斷反思積累換得.但針對某一具體生成問題好好研究還是很有必要的,反思研究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為下一次把握課堂生成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