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俊
(湖南文理學院 音樂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現代舞是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種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舞蹈派別。它的最鮮明特點是反映現代西方社會的矛盾和人們的心理特征,故稱為現代舞,亦稱為“當代舞蹈”、“新興舞蹈”、“現代派舞蹈”等。但評論家認為這些名稱都不大確切。因為現代舞不是一種固定的舞蹈形式,它的特征不僅僅表現在創作方法上,也不只是訓練體系的不同,它強調發揮藝術的個人特色,不存在普遍規律,每個藝術家都可以創造自己的“法典”。現代舞習慣上成為所有這些流派的總稱,但它不能概括各種流派的全貌。
對于古老的神州大地而言,現代舞是外來貨。對中國的舞蹈界而言,現代舞更是后起之秀。對于絕大多數的觀眾而言,現代舞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種艱深難懂的形象,更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概念。舞蹈藝術在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人們所了解的主要是其抒情性、寫意性。然而,現代舞的審美則不可同日而語。怎樣讓觀眾的審美情趣與編導的意圖達成共識,正是舞蹈工作者應該關注的問題。現代舞的審美從何談起?首先,我們應該了解現代舞的歷史起源。
“現代舞”主要是指借鑒了外國現代舞動作素材和創作理念所進行的創作和表演[2],該舞種的作品特別追求突破古典芭蕾藝術的固定模式,允許舞蹈家以個性化的眼光觀察事物并做抽象的自由表現。現代舞是在反對古典芭蕾的封閉、僵化的前提下產生的文化現象,當時,有“現代舞之母”之稱的依莎多拉·鄧肯向陳腐的古典芭蕾舊世界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舞蹈革命,但鄧肯從來未想到建立什么新流派,而只是想從芭蕾的清規戒律中獲得一種身體與精神上的自由,所以鄧肯只能算是先驅者。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的蕭條和動蕩給現代舞創造了生長的環境,真正意義的現代舞在德國誕生,后來得以在美國迅速發展。1936年舞蹈家吳曉邦先生把現代舞從日本帶到中國,并稱之為“新舞蹈”,這是中國現代舞最早的引進和起源。在中國近現代舞蹈發展的歷程中,廣義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風格或古典程式的舞蹈,似乎都可以劃入“中國式的現代舞”。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吳曉邦創建了“天馬藝術工作室”,系統地推行他所創建的源于現代舞的教學體系,為走出一條“中國現代舞”的路子,進行了多方面的創作實踐。后來隨著“天馬工作室”的中斷,現代舞在中國的探索勢漸衰微。中國現代舞重新崛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1987年廣東省開辦第一個現代舞實驗班;1991年北京舞蹈學院正式開辦現代舞教研室,陸續邀請西方著名現代舞專家,進行系統的形體及編舞法訓練。不久,年輕的中國現代舞員以獨特的風姿在世界舞壇嶄露頭角。
現代舞在審美標準上追求的是標新立異,動作規范上也是風格迥異的。每一位編導在作品的審美標準上都具有極大的個性:永遠不抄襲前人的遺產,而是與時代同步,以個人的真實感受為依據去追求創新。在現代美學中,美更不是至高無上的概念,美或不美,不應是衡量現代舞作品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美的概念在現代美學和現代藝術中,不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變的,僅是包括在如今這個更加寬闊的審美規則中的許多方面之一。判斷審美價值的標準更是多種多樣。那么,現代舞的審美究竟應從何入手呢?首先,了解現代舞的宗旨是在大膽實踐、嚴肅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審美評價。
1.“深刻的思想性”是現代舞較為顯著的特征。現代舞表現的生活觀是寬容大度、樂觀向上、隨遇而安;它的藝術觀是求異;它闡釋了“美”的新理解,這些思想都是積極有益的。在現代舞作品中,它可以沒有具體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沒有生動的生活場面和環境景象,大都表現得比較抽象、朦朧、模糊;但它以變形、隱喻、類比等手法,通過其動作造型本身的象征意味和暗示導向,可以給人帶來更加廣闊而自由的想象空間,使人們陷入深深的理性沉思之中,從而得到藝術上深入思考的審美享受。
2.“運動的節奏性”在現代舞作品中引人入勝。正如德國美學家格羅塞說的:“舞蹈的特質是運動的節奏的調整。沒有一種舞蹈是沒有節奏的。”舞蹈的風格直接影響于節奏。在現代舞作品中,節奏包括結構的函數、拍子的重音、呼吸的轉換、緊張和松弛、爆發與平靜等一切有規則卻無可測量的變化。只有接受節奏的指示來體現動作的規律,只有依靠節奏把動作的力度、速度、幅度有機地協調地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抑揚頓挫、連貫流暢、緩急輕重有度、便于表情達意的形象。成功的作品除了以它的形、聲、情獲得藝術魅力外,還靠節奏美征服觀眾。節奏是某種情感的力量,也可改變和引發情感。形寄于情,舞表于情,形神兼備,情舞交融。
3.“廣泛的綜合性”是現代舞中具有聯系性的美學特征。現代舞在如今這個科技縱橫的社會舞臺上,已不只是以“純粹舞蹈”的形式出現。隨著社會科研的進步,現代舞的劇場內已經運用了最新的科技發明。例如,國外的舞美設計中,就有電閃雷鳴的舞臺、真實的影像效果,而舞者毫發無傷。具有透視效果的伸縮舞臺與空間構架的巧妙結合,令人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概念,使舞臺看起來幻妙無比。科技的運用還僅僅是一個方面,隨著現代舞藝術表現題材的擴大和表現內容的豐富,現代舞藝術的綜合性特征就表現得更為突出。它還融合了文學、戲劇、美術等具象性藝術,以及幾何、空間思維等抽象性藝術,從而使現代舞的表現力得到了更高的發展。
中國現代舞的出現,適逢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轉型期,因而“年代”在這樣的情境中就超越其本身的時間涵義,帶有特定的價值。這種價值不僅是對中國傳統舞蹈本身異化的突破性表現的認可,更是對傳統舞蹈,尤其是承襲宮廷舞蹈的那種被馴化為美麗、柔順,以至失落了精神重量的舞蹈表現與審視觀念的一種終結,這是從文化視角來看待中國現代舞出現的價值問題。現代舞作為一種以感性肉體和理性靈魂為基礎的非描述性的藝術,既能夠表現某種概念或觀念,又不是一種純理性,類似語言描述那樣精確的、純符號性的審美對象,還是一種流動性強,甚至轉瞬即逝的文化現象。正由于這種模糊的非限定性,觀眾可以盡情去看、去聽、去感悟并用自己的心靈去接納,從而做出自己的解釋與判斷。
現代舞的創造、創新、反叛精神是由理性與血性相互支配、相互約束牽制的。那么如何把握“理性”與“血性”相互作用的度呢?尤其是“中國現代舞”的發展,既要保持它的本質精神,又要適應中國的環境氣候,也就是說既要反叛又不能反叛,既要傳統又不能傳統,這個難度就比較大了。到底“反不反叛”“傳不傳統”呢?傳統與不傳統之間有沒有一條空隙能夠讓“中國現代舞”發展呢?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的時代性、民族性、文化階級性,要能真正做到“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雅俗共賞”, 努力推行 “雙百”方針,深入民間發展“中國現代舞”,等待我們的也是“中國現代舞”發展的唯一訣竅——實踐。
中國現代舞同時繼承借用各種好的藝術方法和藝術形式,尤其對中國傳統舞的方法和美學的追求,給予了特殊的關注,形成了特有的中國風格。中國現代舞發展到今天,還存在一種普遍的誤解,要么把它理解為街舞、迪斯科,要么就認準現代舞是一種時尚。其實現代舞的精神是反叛。正是鄧肯當初對高度模式化的宮廷芭蕾的否定與背叛,才有了今天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舞。而在中國,也正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西方藝術的現代意識傳入中國,藝術家才明白原來藝術是可以這樣尊重自我。中國的現代舞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是創新,不是抹殺,更不能脫離中國發展的實際,要體現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在批判和繼承中繼續發展。
[1]周穎.現代舞審美芻議——基層藝術工作論文選[C].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11.
[2]許薇.中國現代舞走向的思考[J].音樂與表演,2006:61—64.